致敬!真相的探寻者

编者按: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在全民“禁足”的日子里,新闻工作者就是群众的耳目,他们把群众的视线延伸到每一个抗击疫情的场景,带着大家看清事实与真相,把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信心传递给所有人。无论是多么危险的战场,新闻人从未缺席,庆功会上迎接掌声与鲜花的不一定有他们,但每场战斗的前沿阵地一定有他们。这是抗击疫情以来,本平台收到的第一篇为新闻工作者写的文字,这篇文章来自英山一中高二(14)班的学生谭丁宁,她从另一个角度来致敬抗疫战场上的所有新闻工作者。这也让我们坚信,所有付出不会白费,所有辛苦都是值得。加油!

1910,大夜弥天,奋战恶疾

1910年冬月,哈尔滨已俨然一座死城。这里正在爆发全世界最恐怖的瘟疫——肺鼠疫。街道上满是尸体和苟延残喘的“活死人”,而唯一在运转的是运送死人的马车。

《白日新闻》记者金木来到这里,目的不过是来采访当时的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可伍连德却拒绝了:“这里只有病人和防疫人员,不需要看热闹的记者。”但为了留在这里了解并记录最真实的疫情,经过培训,金木学会了基础的防疫知识,并成为了一名正式的防疫人员,和军警一同看守接触者隔离车厢。这里只有接触者,但需要控制的,不仅仅是肆虐的疾病,还有一些盲从于宿命论和宗教的无知百姓。一次,一位被隔离了四天的男子叫嚣着强行要求离开车厢回家,后趁防守松懈半夜和两位老乡乘手摇车潜逃。金木浑然不顾自己只是个记者,第一时间就和几名军警沿着轨道去找人。轨道的两旁是齐膝的厚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探索着。在路上,他发现了其中一名接触者已因鼠疫病发而吐血身亡。再向前走,找到的只会是感染的患者或是僵硬的尸体。可他硬是冒着危险找到了剩下两位患者,并将尸体处理完善后才返回。防疫期间,金木记录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照片。

疫情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绝不是,也绝不想成为一个只看热闹的记者。”

2003,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003年“五一”前,能离开的人都仓皇逃出城外。然而,人流中有个团队逆行来到疫情前线,正应他们的口号——“探寻事实真相”。他们是“新闻调查”栏目组。

在“非典”中人类与疫情最大也最艰难的一次斗争的地方。二百余名被确诊的患者与被感染的医生隔离在这里,他们去了。节目会被禁播吗?这样的采访有意义吗?明明前路有那么多的未知,但他们带着对真相的探寻,与真相被世人知晓的渴望去了。离开病房后,对死亡的恐惧却于寂静中悄无声息地袭来。他们也会仅仅因为鼻息发烫,额头冒汗,就认为自己也许命不久矣。可他们心里依然还是想着再进一次病房,多做一回采访。

多年之后,也许人们只记得“非典”疫情之严峻,却记不起,是谁曾迎着人流逆行,抱着“虽千万险吾往矣” 的决心,把“非典”疫情的真实情况带到人们眼前。但他们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020,招之能战,直击一线

2019年12月,相似的疫情袭来,感染人群的数字冰冷地向上攀升。但可喜的是,有更多的人心里并不冰冷,奋身投入到这场艰苦的防疫抗疫中去。“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这次疫情中,也涌现出了更多如“新闻1+1” “三联生活周刊”等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团队。病房里,他们穿着防护服冒着巨大风险采访病人情况;夜深了,他们携着对死亡的恐惧,但依然字字铿锵地写下对真实疫情的记录。微博论坛上,有多少网友在评论区里激扬文字,或褒或贬,都建立在新闻人用心血凝成一字一句的报道之中。

镜头里人头攒动,每个脸上都写满了不安。只有镜头前这些拿着话筒的人,坚定地向全国人民报道着现场实况。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的子女、父母、爱人,但这个春节,站在最前方的他们,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去哪儿了,通过直播的镜头才告诉他们:“请不要担心,我会做好防护再报道!”

新闻人这一职业看似简单,既无刀光剑影,也无高深难题。但要做到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身畔有无人相伴,都能始终不改其职、不改其志,保持对真相的渴望,敢于把事实公之于世,而毫无畏惧,此亦难矣。众多新闻人组成的群体活跃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让自己离危险无限近,只求拉近与事实的距离,并尽可能真实地把结果带到更多人眼前,让那些被谣言蒙蔽、让偏见误导的人们得见事实真相。经历过了灾难与苦痛,我们往往会记住那些报刊上的英雄楷模们,而他们背后,这些英雄事迹的“搬运工”,他们的价值也同样令人尊重。

让我们记住白衣天使,让我们记住无名英雄,但也让我们记住背后默默付出的他们——真相的探寻者,并致以同样崇高的敬意!

(作者:英山一中高二(14)班 谭丁宁 指导老师:叶登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