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换一换 致富路更宽 ——扁石畈村集体经济发展探访

7月16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18年度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名单,金家铺镇扁石畈村入选其中。

从2015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6000元到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扁石畈村经历了怎样的一场变革?集体经济如何兴旺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金家铺镇扁石畈村。这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进村公路上,49个白色蔬菜大棚随着通村路向前排列,大棚里面种满了豇豆、辣椒、茄子等各种蔬菜。村支书吕慰如介绍,这片蔬菜基地占地60亩,通过村级自强互助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对接神峰山庄开展订单式种植,神峰山庄将种植管理的环节承包给村里的种植能人,种植能人组织本村村民种植,达到“村建户管户受益”的目的。

付召言是扁石畈村蔬菜基地的承包人,他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床组织人员摘菜,上午九点之前准时送菜上车。高峰期日摘菜3000多斤。目前蔬菜基地固定用工17人,最忙的时候一天需要四五十人。第一季度,付召言已支付工资7万余元。

到蔬菜大棚来上班的大部分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王桂芳、余杏春、付少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三人各自领了一万元务工费。“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在这务工60块钱一天。”王桂芳、余杏春觉得在家门口能有个事做,已经可以了。

蔬菜基地有了成效,吕慰如心里乐开了花,每年村集体在蔬菜基地可获得4万元租金收益。他说:“村里的产业按照见效益的周期长短,来合理调整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如今村里短期内见效益的有蔬菜大棚、茶叶基地、光伏发电、后续发力的产业有银杏。”

除了蔬菜大棚,扁石畈村还发展300多亩茶叶基地,180亩矮化银杏基地,村里还有光伏扶贫项目已经实现并网发电,一年也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目前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村里茶叶、蔬菜、银杏三大产业能带动扁石畈村80%以上的农户增收,2018年底,扁石畈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000元。

回顾发展之路,这是一场思想上的变革和决心上的交锋。

每次为了村的发展问题产生意见分歧,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张力行和村支书吕慰如争得脸红脖子粗。吕慰如说,“老张的心是好的,但是脾气急。”

张力行想起2015年到村里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破旧的村部和遍地的生活垃圾”的场景,晚上的时候“坐在屋里蚊子能把人给抬跑了”。

要脱贫致富,必须有产业支撑,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前面的首要问题。

张力行当时给村里做了一份发展规划,头等大事是先改变思想,打破传统种植,建设村级特色产业。结果这份规划在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就没通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民穷的不仅是口袋,更穷的是脑袋。”张力行说,“村里大部分土地荒废,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什么工作都需要我去推动,这样下去脱贫肯定无望。”

张力行与村“两委”商议,先带部分贫困户到周边县市、乡镇去参观别人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挨个入户走访,和乡亲们谈发展思路。慢慢的村“两委”的认识提高了,观望的农户也有了行动。

10组的金江林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两亩八分地种植水稻。2015年底把家里的土地都种上了茶叶,一年摘茶叶最少也能赚了6000多块钱。看到了收获,村民的思路也活跃了。

从茶叶基地到蔬菜基地再到银杏基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推进,村里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村里正在着手第二步产业发展计划,建设香菇基地和青蛙养殖试验基地。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来。村“两委”紧盯水、电、路、网等民生实事问题,扩宽了通村公路、太阳路灯到塆、安全饮水全部到户、新建了党员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了农家书屋、卫生室等场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和幸福指数断提升。

“以前是村‘两委’围绕我做事,现在是我围绕村‘两委’做事,村‘两委’的思想观念转变开放了,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了,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看到村里的变化张力行感慨说。

有了收益,信心更足了。吕慰如表示,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产业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成功的,要及时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争取五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

(图文:万疆  胡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