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后勤服务:昼夜不停搏动的血脉!

昼夜不停搏动的血脉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后勤服务见闻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黄冈市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心阵地,也是英雄医护队伍的聚集地。山东援助黄冈医疗队、湖南援助黄冈医疗队、市中心医院医疗队,3支队伍上千人在这里与病魔“搏杀”。


自1月28日转接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开始,这里就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争分夺秒救治病患。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传出,确诊病例数从持续增长到低位运行,再到连续6天为“0”。

喜人战果的背后,除了在前线冲锋的勇士外,还有的一群鲜为人知的“战士”,启他们每天开启“暴走”模式,倾尽全力默默守护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守护着这疫情防控的诺亚方舟。


事无巨细的“管家团队”

     “先把饭都卸下车靠墙码放好,后面还有面条和馒头要来。”2月23日下午5点,社会联络部主任许俊带领她的“管家团队”再次忙活起来。

“管家团队”一共6人,清一色娘子军,掌管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所有病患的饮食,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饮食、住宿、出行,以及医疗中心里的全部标识标牌。

“工作量最大的是每天的餐食。”7时、11时、17时分别是三餐送达中心的时间,完成1400份左右餐食的卸餐、清点、分发,需要一个多小时。医疗中心承建方搭建的临时办公室,在中心启用后成为“管家团队”的驻地。每天早上7点以前,许俊都会守在这里,迎接送早餐的餐车。

抗疫的特殊时期,病患和医护的营养都得跟上。为了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团队做足了功课 — —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盒饭荤素搭配,年龄大牙口不好的优先稀饭和馒头,糖尿病等特殊群体单独制作食谱等。搭配好这些餐食种类后,她们提前一天跟各餐饮公司联系,协调每个公司配送的内容和数量。送到病区后,医务人员会让病人优先选择食物。

“里里外外需要协调的事情太多。”尽管已经吃了10盒金嗓子喉宝,但许俊的声音依旧沙哑。市中心医院医护团队有400多人,按照要求,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需单人单间居住,她先后联系了7家酒店,为所有医护人员安排好住宿。

10家酒店分布在城区不同路段,封城期间交通不便,许俊和团队成员收集了所有医护人员上下班时间,汇总通勤的时间节点。同市公交公司商议后,城区设置了9个停靠点,每天10个班次的公共汽车往返城内“摆渡”医护人员。

“最艰难的是中心启用之初。”许俊坦言,接到3天启动中心的通知后,团队3天3夜未睡过整觉。

住院大楼分区多,内部结构复杂,团队成员需反复穿梭大楼内部,布置标识标牌。从楼层、病区、房间的设置,到床头牌、通道路线指引牌的布置,团队在住院大楼里共布设10000余个标识标牌点位,并确定每个标识标配的内容。10000余个标识标牌送到中心后,团队两人一组立即进行张贴。

日均三万余步,微信的计步功能见证着团队用双脚丈量出的点点滴滴。

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就是不睡觉,也要把新院区的水电通了!”收到紧急开启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命令后,后勤安保部主任蔡长新一直保持军人雷厉风行的特质。水电班的江峰带着两名组员,3天时间加装临时光源300多盏、插座200多个。维修班组人员24小时值班,接报必修,确保水、电、暖等设施设备正常工作。 “最高峰时,我一天接了256个电话。”江峰说。

“今晚就要把锅炉用起来,保障供暖。”2月1日完成锅炉调试工作的郭轶,接到给病房供暖的任务。安放锅炉的工房还未完工,郭轶和同事们在黑暗的泥泞里,扛着配件一次次跨过屋外铺设管道挖出的壕沟。当晚10:30,工房的灯光终于点亮时,每个人都变成了泥人。郭轶和同事们把沾满泥水的外衣脱掉,裹着棉絮坐在锅炉设备旁守了一夜。

锅炉烧起来了,空调管道内的气体还有部分未排出。 “我进病房,你们在外面指挥。”设备制冷班的易瑞拿起对讲机就进了隔离病区。穿着两层防护衣,从7楼到4楼,一层层寻找专用空调配电系统和排气孔。没多久,易瑞的眼罩就被雾气挡得一片模糊,找到排气孔时已看不清物体,他只能靠感觉用手摸着排气。1个小时后,暖气喷出,易瑞才走出隔离病区。

氧气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第一武器。新院区内2月4日实现液氧站供氧,在此之前,全靠制氧组4个人每两小时人工换一次氧气瓶,以保证病人治疗不断氧。氧气瓶放置于最下层的地下室内,每次换瓶要来回滚动400瓶,空气不通畅,人走进去都觉得憋闷,但制氧组的朱江等人却从未喊累,他们说: “我们累一点,病人保障多一点。”

医护人员用过的口罩、防护衣,病患用过的饭盒、剩菜等等,都需要得到妥善、规范的处理。特殊时期请不到工人,2月2日晚10:00,1号楼东西两区的废物垃圾一直堆到楼道处。维修班组的尹迪等3个人,穿上防护服一趟趟地将垃圾拖到医疗废物暂存间,直到次日凌晨5点左右,才将病区楼栋里所有的医疗废物清理完。

“又开始消杀了。”2月25日上午7:00,按例在院区内巡查的消防安保组张亚龙,碰上给医院电梯检修消杀的孙诚,笑着打招呼。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有61台电梯,其中32台已开始运行,每天电梯组成员都会对其进行检修、消杀,确保电梯正常运行。

“我们去不了疫情一线,我们就为前方战斗的同事们保驾护航。”黄冈市中心医院后勤工作人员纷纷表态,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无缝对接的物资保障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了保障住院部内病患救治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基础治疗设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是设备科科长徐建中需要通盘考虑的4个方面。

护理部主任熊合明在护理管理工作之余,为大家争取到更充分的物资:牙膏、牙刷、毛巾、棉签、止血带、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高流量呼吸治疗仪、有创呼吸机……在她的梳理汇总下,一张张购置明细表会分别到达不同同事的手中。

设备科的翁平接到的明细表全是医疗物资,他的工作就是保障库房医疗物资充足、医护能快速领到所需物资。

疫情初期,全省各地物资吃紧,翁平开启“抢”模式,以保证“弹药充足”。一天深夜,翁平接到消息,一辆运送医疗物资的大卡车在高速公路鄂州段的出口会放下一批捐赠的物资,他立即联系120救护车司机直奔鄂州等待。凌晨1时30分左右,卡车司机将防护服卸下,翁平“抢”到了800件防护服,连夜送回医院库房。

领取单和笔,是翁平口袋里常备物品。接到需要领物品的电话,他会直奔库房, “我不用再回办公室拿东西,这样可以省好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2月7日至23日,设备库房出库物品42万余件。

另一部分清单会送达总务库房人员手中,他们保障的是病区病患的生活物资。除了集中采买,进入总务库房的大多数是全国各地捐赠的各种爱心生活物资。物资到达时间不一样,物品数量普遍较多,由于物品运输专用通道还未建成,物品都在医院北门进出口装卸,如何快速清点捐赠物品并入库成为难题。

超声影像科主任助理赵现伟是北门进出口的常客,爬车下货、清点登记、拖拉搬运、整理入库,全不在话下。他说,每个搬运人员身上都有伤,重物品比较多,擦伤、刮伤都是难免的。

2月23日晚上7点多,正是熊合明接手护理总值班的时间,她接到南1东4楼一病人的电话, “我好几天没有洗头,医院有没有洗发水?” “没问题,明天一早护士领取后会送到你手上。”

你护病人周全,我护你周全。这是物资保障组所有成员共同的心声。

不计得失的志愿者

          这场战役中没有旁观者。

自1月27日起,医院北门常驻着5名志愿者,他们怀着赤子之心,一直默默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 小江小江,快点,南门到了一批饮用水。”2月15日下午,26岁的小江在北门刚搬完一车捐赠品,又听到同伴们的呼喊 。他快速跑过通道来到南门,30岁甘锋、49岁的周华兵已经在搬运中,小江跳上车厢,帮着将一箱箱水移到拖车上。54岁的黄冈师院老师黄波拉着拖车转运到停放处 。


4人都是志愿者,听说医院每天有大量的物资需要搬运,他们就跑来帮忙。其中,黄波的妻子就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上班,但夫妻很少碰面。“妻子在一线奋战,我在家也闲不住,不如过来帮点忙。”黄波说,“其他的我们帮不上,就只能出点力气了。”他们的话语朴实而情深。

“卢师傅,晚上10点多有一批捐赠的防护服到仙桃,我们马上出发。”2月16日晚7:40,刚刚转运了一批医疗物资的卢猛又接到运输任务,来不及吃晚饭的他,包了几个馒头就与两名医生开车前往仙桃,在捐赠方所说时间前抵达仙桃。因各种原因,捐赠物资直到17日上午8:30才到,卢猛三人在车上过了一夜 。

卢猛是团风县回龙山镇的志愿者,自1月27日起,就开着自己的货车自发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做义务运输。“运输是我的强项,只要医院需要,我义不容辞。”卢猛说。

前方战“疫”,离不开后方的强大支援。市中心医院的后勤服务团队将齐心协力守护好战“疫”大后方,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月4日《黄冈日报》第四版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