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战场“钢铁侠”

在平均海拔约700多米的英山县草盘地镇孙家垸村,脱贫攻坚的号角嘹亮激越。这是一个高寒山村,山多地少,资源短缺,交通闭塞,长期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郑重,因精准扶贫而与孙家垸村结缘,在四年多的驻村时光里策马耕耘,用忠诚、务实、敢拼、善战诠释着退役军人的价值底色。

扶贫路上“铁脚板”

郑重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当兵扛枪、保家卫国成为他的初心梦想。1990年3月,他如愿走进广西桂林空军高炮学院,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军旅生涯。从入伍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守初心、听党话、跟党走牢铸心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代理排长。及至后来成为一名交通人,他依然保持着忠诚、服从、敬业的军人基因。

2015年,郑重被选派到草盘地镇孙家垸村担任“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长,刚接到任务时曾有过犹豫,他深知使命光荣,肩上的担子千钧重。他说,“是军人就要敢于迎战,要有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豪情和信心。”

孙家垸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山高路远,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贫困发生率高,群众怨气大。细数驻村扶贫的日日夜夜,他心里有欣喜,也有难言的愧疚。

刚到村里,群众认为他是来“镀金”、走过场的。他不服这口气,见了村民就热情问候,谁有什么困难就及时搭把手,挨家挨户访民情,宣讲政策。也有人不相信他有啥真能耐,避而不见。吃惯了“闭门羹”,他却依然诚心一片,用脚步探求村情民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不遗余力、渐渐起色。乡亲们改变了对他和工作队员的看法,“郑队长他们是来真扶贫,帮我们办实事的!”

去年10月,孙家垸村有8个残疾村民需要到县中医院进行定残鉴定,他们有的听力不全,有的行走不便,有的智力残疾,去趟县城医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郑重和工作队员自掏腰包,租一辆车子送他们进城。到了医院一趟趟搀扶、背驮行动不便的乡亲上下楼梯,“累是累,只要把村民的事办好了,我心里才踏实。”郑重觉得能为群众办点事就是快乐。

虞华清是五组的贫困户,夫妻俩年迈体弱,行动不便,郑重入户走访发现他家里十分凌乱,粮食、衣物、杂物无处收捡。过了几天,郑重和工作队员给老人家送去衣柜、粮仓,并帮助收拾整齐。老俩口每次见了他都很亲近,掏心的话儿格外多。

贴紧群众需求的脉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苦累不言,郑重也难掩心中对家的愧疚。2015年儿子上初中后就再没有时间接送,父子俩的沟通也变得少了,孩子成绩曾出现下滑,为此还被老师“约谈”,也曾被妻子、父母埋怨“只顾扶贫,不顾家庭”。

为民服务“急先锋”

“驻村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为群众办实事是无限的。”郑重常说,“穿上军装的初心是保家卫国,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能变。”

谈起2016年的“6.30”特大暴雨,孙家垸村干部群众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村子进出的唯一道路多处垮塌,交通中断;贫困户何祥照家的土坯房进水;村民刘志发家屋后出现特大塌方……

那是一场艰苦的鏖战,与灾情搏斗、与困难抗争。在救援中倾泻而下的塌方距他仅几步之遥,他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危险时刻能冲得上去,那是军人的本能反应。”郑重对那段刻骨铭心的抢险突击战轻描淡写。

“第一书记”,是组织对郑重驻村的另一份嘱托,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他倾力支持协助村“两委”班子工作,把加强支部建设、激发党员作用、宣传服务群众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工作融合推进,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让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使党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全村29户搬迁户搬进了安全漂亮的安置房,13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村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四相电网送到了农户门口,太阳能路灯亮遍了垸垸落落……一件件惠民实事,点燃了群众心中的希望,涌动着发展的冲劲。

群众最大的心愿是盼修路、盼致富。郑重与工作队员、村干部多方奔走,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

新修的村部至桃花冲风景区3.6公里循环公路绕进塆塆组组,党的惠民政策也随着这条公路绕进村民的心坎里;2016年7.6公里主干道路的危险路段安装上了防护栏;2017年对破损严重、坡陡弯急的4公里老路进行了改造整治,修复破损路面2公里,拼宽小桥1座,设置错车台21个

……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发展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才能增强造血功能”,郑重和党员群众经过一番考察,最终确定把发展矮化银杏、厚朴等经济林作为主导产业。

2017年以来,全村共发展银杏66亩,厚朴200多亩,村集体还集中流转土地发展了育苗基地20亩,基本实现了家家无闲田,产业连成片。2018年8月,全村共出售银杏叶近2万斤,贫困户孙良云家卖银杏叶就增收了4200多元。

经济林产业让村民尝到了增收甜头,郑重又与工作队、村“两委”借势推进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6月,125千瓦光伏发电站建成;2018年,光伏发电规模扩大到300千瓦。2018年10月,全村62户一般贫困户均获得了光伏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孙家垸就此作别了“空壳村”的历史,幸福如春蔓一样爬满了乡亲的眉宇心间。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公职人员,我将永远发扬军人的作风,矢志不渝地为服务群众、为岗位尽责而冲锋陷阵。”郑重在用坚持、坚守、坚韧负重前行。

(作者:通讯员 朱醒民 郑威 汪咏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