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浊浪


浊浪,表面上理解就是浑浊的波浪,从深层理解就是污浊。在我的家乡,浊浪就是浑泥巴水,常出现在夏天雨水多的季节。一阵急雨过后,大河小河就翻滚着浑浊的洪水,波涛汹涌之时,常常冲毁农田、堤岸、公路,甚至威胁人的生命。所以,人们常视洪水为猛兽。

文学是什么?是艺术,是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产品。按理说,在这个纯净的地方不应该出现浊浪。但事实上,以我的肉眼凡胎,我看到了不应该有的“浑泥巴水”。

就在昨天,网传吉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贺某的名为《平安经》的大作出版,通篇用“平安”一词造句,却在当地引为佳话:

学者们这样说——“跨国传世的经类大作力作,是历代和当代仅见的首部平安经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

机构们这样做——先后有“中国吉林网”“吉林应急管理”等多家吉林省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号为这本《平安经》背书,向读者隆重推荐《平安经》。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还邀请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

以上两段话,我是一字未改摘录的。在文学面前,我是外行,只能看个热闹,反正大家都在讨论,算我没说。

时间往回倒几个月,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关键的时刻,在疫情最重的武汉地区,湖北省作协前主席方方的数十篇日记在网上大肆传播,引起了众多网民的愤慨。当然,也不乏方作家的拥趸者为她喝彩,为她叫屈。说实话,刚开始,我是认真读过她的几篇“日记”,但后来真的不想读了。我没有与方方打过任何交道,不存在任何成见,但有一点我很疑惑,就是她担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那几年,作为主席的她,不停的告这个告那个,搞得湖北文坛是“一地鸡毛”。

再回到2019年11月份,“老皇皇体玉楼春”简直颠覆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就是这首《玉楼春·一位老农的话》:“打从土地承包后,好象劲头难使够。只因吃了定心丸,田长黄金人长肉。家家别墅排成溜,丰产不愁凭网售。小康已是老皇皇,还得加油撸起袖。”作者是江苏徐州的王贺军,该词荣获“巴山杯”全国新农村诗词大赛一等奖。诗词圈内知名两位大家的评语是——

钟振振评:改革开放四十年,路线正确,政策便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之精神状态亦焕然一新。此词写新农村而诸要素能得其全,所以为佳。他作于此或未之及。结尾尤有精气神。可议者,“老皇皇”用方言土语,究以不通行于全国为病。似可改用常语,庶免自注之烦。

周啸天评:赞美由衷,一气呵成,有快板腔。

此作一出,和者如云。我也胡诌了一首:“打从读了此诗后,愧感文才远不够。搜肠刮肚难成文,光落头毛只长肉。七字一行排成溜,更有教授帮兜售。得奖自是老皇皇,引得诗坛撸起袖。”现在看来,《平安经》更容易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窃以为,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偏离了文学的方向,把文学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尽管是极其少数,但影响很坏。二是偏离了艺术追求,文学作品变成了可随意揉捏的烂泥,越怪异的文章越是好文章。比如“梨花体”“羊羔体”,甚至打几个字再按回车键就可成诗。三是捧臭脚的人多。找些大家写写书评,开个作品研讨会,搞个签名售书,只要找几个会捧臭脚的,作品想不火都难。

浊浪总是短暂的,大河终归会更清澈。由此我又想到最近网上的两个热词“前浪”和“后浪”。在这里,我真的希望“后浪”不要成为“浊浪”。

作者: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