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园”相依,编织周畈美丽画卷

“四面茶花三面桑,一村山色半村湖。”英山县石头咀镇周家畈村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201省道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穿村而过。沿着大别山红色旅游路走进石头咀镇周家畈村,只见百亩药材基地、连片果桑基地、景观茶园错落有致,绿叶红花交错,蓝天、绿水、白云相映,共同勾勒出周畈村的美丽新画卷。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纵深推进,周畈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旅游路通到了村里,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里将药材、果桑、茶叶规模化,村民不仅可以获得产业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务工。

周家畈村村“两委”紧紧围绕镇党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共富”的乡村发展之路,围绕“药”“桑”“茶”三大产业,推进“产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建设亮村。2014被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2015年被评为全市党建示范村。

“群众下山、产业上山”,打造“药”园

周畈村地处天堂寨南麓,海拔较高,山林面积较大,全村8个村民小组600余人,其中有6个小组400余人住在高山上。靠山吃山,高寒的环境,适合种植多种道地中药材。一直以来,周畈人依靠种植药材为生。但交通的不便,零散的种植,种药卖药的思路,严重制约着周畈的发展,村民生活一直没法“富起来”。

为打破发展瓶颈,村两委力排众议,确立“群众下山,产业上山”发展思路。为了带动群众参与,村两委积极动员老党员示范先行,先后带动96户412人搬出大山,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同时,坚持做好药材“老本行”,在宜药林地种植桔梗100亩、天麻80亩、黄精80亩,药材总面积发展到360亩,年产各类中药材300吨,产值达1000万元。种好地道药材同时,周畈坚持宣传“药食同源”,成立华林药材有限公司,鼓励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实现“高山种药、工厂看药、餐厅品药”产业链延伸,实现年户均增收3000元。

改“种桑养蚕”为“种桑养人”,打造“桑”园

种桑养蚕,勤劳的周畈人把边边角角土地充分利用,种桑养蚕贴补家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养蚕方式无法给村民带来大的收益,村民的种桑意愿也大大降低。

为扭转局面,充分利用好种植桑树积累的发展优势,周畈村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变“种桑养蚕”为“种桑养人”。为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新发展基地300亩。同时,积极求新求变,外出学习新的种桑技术,引进果桑新品种,提高果桑产量。“种的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2014年开始,周畈村举办桑葚节,依托湖北一品桑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采桑果、喝桑茶、品桑酒、游桑园一条线,年吸纳游客两万余人,年产值达300万元。

市场主体带动,打造“茶”园

周畈茶文化历史悠久,振兴茶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周畈依托自身气候环境优势、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紧紧围绕茶叶核心产业,通过做优茶叶生产、做强加工流通、做好美丽乡村,实现“茶叶+旅游”的融合发展。

周畈村共流转土地150亩,用于发展白茶种植,在茶叶园区内计划新修步游道2600米,新建仿古木护栏800米,茶园观景台2个。游客来到周畈村,可以在茶叶采摘基地摘茶叶,在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实现“现采现摘现制”,将亲手采摘、制作的茶叶带回,别有一番风味。

环境综合整治,园中建“家”园

绿树红花掩映庭院,洁净村巷四通八达……现在,漫步在周畈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村内的大路小巷、房前屋后一眼望去看不到任何垃圾和杂物。

“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周畈村的定位是乡村旅游,所以搞好环境,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周畈村党支部书记华林说。近年来,周畈村围绕“六边三化三美”“全域环境整治”等开展一系列行动,实现村庄整体的环境大变样。同时,村两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号召村民积极参与到维持整治成果行动中来,不断增强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山上建药园、河畔建桑园、半坡建茶园、园中建家园,“四园”相依,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在周畈村已徐徐展开,正朝着全面小康的道路阔步前行。

(通讯员:程润  刘君慧    编辑:毕倩    审核:冯际洲)

(作者:通讯员 程润 刘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