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陋的小诊所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医院,从“老三样”到先进的高科技诊疗仪,从“看病难”到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看病贵”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网的发展历程,在产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改变了偏远地区医疗落后的局面,便捷化的就医环境、完善化的医疗设备设施、多样化的医疗服务让全县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进了民生健康福祉。
从“小卫生”到“大健康”
初秋,阳光明媚。草盘地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门口挂着英山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草盘分院的牌子十分亮眼。
“多亏了医共体,我才能在家门口享受与二甲医院同样优质的医疗服务,这里的护士胜过亲闺女!她们态度非常好,护理也非常有耐心,比以前好了很多。”提起卫生院的改变,陈大妈赞不绝口,“不管什么时候有事,只要拉一下床头的呼叫器,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就会马上来到床前,没有一个人嫌烦、嫌脏。”
“以前我们医院无法检测的项目,现在患者只需到我们医院采血,血样由专车送至县人民医院检验、出具报告,通过上下联通的信息化系统传输回基层医院,再也不用患者东奔西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军说。
从“小卫生”到“大健康”,数字化医共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检验、诊断集中进行的问题。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把大医院的医生引到基层,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立体化、网格化、一体化、连续性、整体性的医疗服务,更好地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
从“看病难”到“看好病”
“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后再不用为治病支付大笔开销犯愁了。”家住龙潭畈村的精准扶贫户查凤桂拿到报销后的费用高兴地说道。
查凤桂患右腮腺泡细胞癌,常年住院化疗,每次治疗费用高达近3万元,高昂的医药费用使本来就经济拮据的家庭陷入因病返贫的境地。在前期的精准识别工作中,她被定为精准扶贫户,享受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工作启动后,她拿到了2万5千元的报销费用,个人只承担了不到3000元。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救护车一响,耕牛肥猪白养。”这是以前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无奈。
查凤桂说,以前患了癌症后,不少农村人选择了放弃治疗。随着医改和精准扶贫的不断推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口前移,家庭医生免费上门签约服务、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实现了从“看病难”到“看好病”的转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老三样”到“智慧医院”
走进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一体机、自助机依次排列,可以实现手机结算,预约挂号、预约诊疗信息的提醒。此外,还衍生出一些其他服务,比如停车信息的推送提示,这些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让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和快捷。
“微信预约挂号很简单,不用再一大早赶去医院排队了。”前不久,家住雷家店镇的邹佳提前一天预约了县人民医院的内科专家段支前。在医院公众号上添加就诊卡信息后,即可按提示进行分时段预约,预约挂号后可直接在自助终端机取号,有效减少了患者就诊排队的次数。
县人民医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病区结算等一系列措施,“消灭”了曾经在住院结算处排起的“长龙”。如今,患者不出病区就能享受出院结算一站式服务,短短几分钟即可办理好出院手续。目前,全院所有病区整体结算率已达到70%以上。
翻开2018年的记录,这些文字为我县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了极好的注解:推进的“智慧医院”建设让患者就医体验更加便捷,实施“智慧卫计”工程,加快建立健全居民健康卡应用体系;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与省级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专家网上远程会诊,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依托县人民医院建立全县临床检验中心和医学影像中心,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提高医学检测的准确性;建立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的电子信息载体,实现一卡在手就能够异地结算医疗费用、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就医;构建“悬壶台”中医健康信息云平台,建设县乡村中医互联网诊疗体系……
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到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从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惠民举措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同时,也使医改成果真切地惠及到每家每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