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三五” 答卷看英山】锦绣“十三五” 绘就“全域旅游”新蓝图

“春可品茶赏百花,夏可漂流避酷暑,秋可登高赏红叶,冬可滑雪泡温泉……”这是我县“十三五”期间打造的全域旅游成果。“十三五”时期,我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逐渐提质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管理体制日益健全,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旅游兴农富民等社会效益显著,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英山总有一种风景或风情,能够满足你对了解传统文化和参与旅游休闲的所有期待。

依托天然生态 打造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发展之根在生态,发展之魂在绿色。

我县是中国著名的生态之县和“中国森林大氧吧”,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达2000个/立方厘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其中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功不可没。

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是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集旅游休闲、民俗风情、历史人文等内容为一体,是康养度假的胜地。在这个寒冬腊月时节,南武当滑雪场游人如织,处处洋溢着欢快地气氛。

“趁着周末放假,带着孩子来滑滑雪,孩子高兴地不得了。”刚滑完雪在一旁休息的李清说,“平时工作忙没空陪家人孩子,心中很是愧疚。趁着这个好时机带着孩子来游玩,多陪陪孩子,不仅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体验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乐趣。”

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相关负责人韩龙腾告诉记者,“利用天然的高山气候、地形等优势,2016年南武当滑雪场投入运营。对外开放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不仅有我县本地的游客,周边临近县市的游客也自驾前来滑雪。”到目前,仅滑雪场一处的高峰期日接待游客数量最高就达到了5000余人次,每年2个月的滑雪季内均接待游客在15万人次左右。

不仅仅是滑雪场,主峰天堂寨、龙潭河谷、南武当、石鼓神庙……大别山南武当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喜讯连连,2018年4月,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湖北省继神农架之后的第2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的第37个世界地质公园, 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属大别山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因此同样收获了一张宝贵的世界级名片,旅游区已然成为了世界知名景区。

像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这样的旅游胜地在我县县域内还有许许多多。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中,我县成功入选,成为黄冈市唯一一家入围单位。2019年,全县依靠旅游项目接待了游客980万人次,同比增长33.1%,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56.2亿元,同比增长41.4%。一个个旅游项目正在全域旅游大格局中熠熠生辉,它们以“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为品牌全力推动县域旅游,旅游景区由点状开发向带状拓展,再到全域发展,做到了全域全时可游、无处不景,旅游满意度不断提升。

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产业扶贫

乡村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县依托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带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利用土地流转、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位于孔家坊乡的神峰山庄,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进行生态循环农业立体开发,将一片荒山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我县及周边地区7万余农民增收脱贫,荣获全国产业扶贫“十佳典型案例”,全国旅游扶贫“能人带户”示范项目。旅游重点项目四季花海·旅居新镇,毗邻风光旖旎的白莲河畔,以浪漫花海、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与所在地三个乡镇区、六个乡村统筹规划,同样带动了周边村镇3000余人的脱贫致富。

以全业融合为抓手,我县持续推进“旅游+”模式:实施“旅游+农业”,建成万亩茶叶谷1处、生态茶叶公园10处、观光农业园8处、果蔬采摘体验园18处;实施“旅游+企业”,围绕市场需求,注重创意策划,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培育打造了丽景山庄、神峰山庄、童玩谷等一批休闲度假基地、健康养老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茶香小镇、后花园小镇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天马寨、四季花海等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精品旅游项目。

“十三五”以来,我县以38个试点村为示范,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5331”旅游扶贫富民工程,15%以上的贫困村和25%的贫困户,依托景区或乡村旅游实现了精准脱贫。树立绿色发展新标杆,持续实施绿满英山战略,共建成绿色生态村34个、旅游名村4个、小康村32个;治理小流域15条,恢复生态湿地5处;改扩建20000个乡村厕所。

促进文旅融合 提升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英山文化底蕴深厚,吴楚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这里既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故里,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七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开始长征,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刘邓大军曾在此浴血奋战。英山人杰地灵,这里还走出了熊召政、刘醒龙两位“矛盾文学奖”获得者。

为了擦亮毕昇文化、茶文化、大别山民俗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名片,我县进一步加快文旅融合步伐。连续28年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连续多年举办“挺进大别山”漂流赛、民歌村歌大赛、美厨娘厨艺大赛等活动。同时,将境内革命遗址一线串珠,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烈士陵园、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等成为了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见证着我县从红色中崛起的历程;依托国宝单位毕昇墓,着力推进毕昇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打造活字印刷研学旅游基地,将毕昇泥活字升级成现代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加快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支持黄梅戏剧团、县文化馆与景区合作,筛选民歌、民舞、民俗节目,打造成具有英山特色的旅游专题晚会,提高游客参与性、体验性。

“十三五”期间,我县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游产业经历了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再到度假康养的升级,实现了旅游产值和游客接待量两项核心指标连续四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县市区之一。并相继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有4A旅游景区3家、3A景区6个、精品民宿10个。

“十四五”我县将继续通过招商引资、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等方式,建设一批具有英山特色、体现乡土文化,旅游要素完善的精品民宿,打造夜间旅游经济,打造精品演艺节目,将游客从过境游到过夜游,把游客留在英山,让更多游客迷上英山。

“唐朝的天空,宋朝的流水”。当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不断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的旅游市场环境,山城处处皆风景已然成型。

(融媒体记者:冯际洲  来源:英山新闻宣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