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英山县陶家河乡生态扶贫工作纪实

“各位村民请注意,天气晴好,容易发生山林火灾,大家一定要注意森林防火!”天气晴好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身穿迷彩服,骑着摩托车的护林员,穿行在林间塆组公路上,电喇叭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这是英山县陶家河乡的护林员在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在这种春暖花开的日子,许多人都愿意去户外赏花踏青,但对于该乡的护林员来说,越是这样的好天气,越要提高警惕,加强巡逻和宣传。

绿色理念护青山

在进入陶家河乡的公路旁边,“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宣传牌格外醒目。2015年2月底,乡政府召开的农村工作动员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实施“生态立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打造绿色崛起增长点为目标,扎实开展生态文明示范乡创建,将自然生态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山上的花香鸟语,吸引着朱宽益上山溜达。在一片茂密的枫香树林前,朱宽益驻足良久,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几乎荒废的坡地,早已是生机勃勃。朱宽益在心里盘算,再过两年,还能间伐一些枫香树种植黑木耳。

朱宽益是胡家垸村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村里动员下,朱宽益在荒坡地里栽上了枫香树苗。经林业部门验收后,从当年起,往后几年,朱宽益的“一折通”上,每年能收到国家补助的60多元钱。这一年,全乡新增退耕还林面积128.3亩,共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6037.5元。

到2018年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亩。陶家河乡因地理环境因素,一些田地偏远、贫瘠、坡度大,农户抛荒严重。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的提高,这坚定了乡党委政府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并将这一政策作为推动村摘赗、户脱贫的好途径。当年,全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594亩,补助资金达178200元。其中,涉及贫困户139户,受益资金81390元,生态扶贫效果初显。

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该乡还积极推进天然林停伐。到2020年时,全乡停伐天然林面积超过5.7万亩,国家补助资金近79万元。全乡受益农户1018户,其中贫困户有351户。该乡是中药材之乡,以前在路边到处能看到成堆的茯苓菌材,禁伐后,农户只利用冻雪等灾害压断的松树,而天麻菌材大都是从外地购进,保护山林已成共识。

公益岗位担重任

汪盛强是长岭岗村护林小分队的一名成员。50多岁的汪盛强,全家就他一人,因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无一技之长,又不能出外打工挣钱,日子过得相当清苦。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收入仍然难以保障。

2017年,汪盛强的生活终于迎来转机。村里有两个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名额,村民代表把汪盛强推选为生态护林员。同时,村里的肖卫国也被推选为生态护林员。加上护林员肖权,他们组成了村里的护林小分队,平时,到山上转转,阻止人们乱砍滥伐。火灾高发季节,小分队就加紧巡逻和开展防火宣传。

汪盛强说:“这份工作,让我有了较固定的收入来源。”汪盛强只要认真负责,不发生较大山林火灾,通过年终考核,就可每年有4000元生态护林员岗位补贴,靠这个岗位,可以阻断贫穷的困扰。

谈起这份工作,汪盛强心怀感激。汪盛强把感激转化为尽职尽责的动力,学习森林法规和增强森林防火技能,“既然担负使命,就要守护好绿水青山”。

全乡12个村,除了每村配备了1名专职护林员外,还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配了70名生态护林员。每年发放护林员工资7.2万元,生态护林员工资28万元。收入有保障,防火及宣传设备也配备到位,护林员不辱使命,共同构筑起全乡森林防火的安全墙。

从乡林业站了解到,2015年,该乡发生森林火灾7起,2018年减至1起,2019年到去年,全乡没有山林火灾发生。“我乡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生态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护林员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乡党委书记徐涛说。

生态蛋糕富百姓

占河水库犹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陶家河乡东北部群山之间。这座水库是英山境内海拔最高的一座中小型水库。春天的早晨,水库周围薄雾缭绕,鸟语花香。

“太美了!我和爱人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都不想走了。”在大坝边“水上人家”农家乐里,住满了游客,一位来自武汉的退休老人感叹道。

农家乐老板吕国林脸上漾满笑容。吕国林说,这里山一年比一年绿,水一年比一年清,游客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哩。

良好生态既来源于护绿,也来源于植绿。在植树节期间,严家坳村的支部书记、自强合作社负责人谢文龙经常卷着裤腿,穿着雨靴,走小路,钻山林。谢文龙说:“去年我们通过精准灭荒,在菜蓝沟和猫儿尖两座水库的山上,荒山造林375亩,为了保证成活率,今年再补植2.5万株枫树苗。”

精准灭荒也是生态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该乡将精准灭荒和产业奖补政策叠加,依托市场主体和村级自强合作社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羸,让荒山绿起来,林业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才使这里山青水秀,全乡山林面积1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73%,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在生态扶贫政策的护佑下,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生态扶贫,不仅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让全乡百姓吃上了生态饭。在近3年中,全乡新增农家乐23家,休闲游及红色旅游带动了当地高山茶叶、地道中药材的销售,去年毕升大峡谷漂流、桂枝山、牛背脊骨等旅游主体共接待游客20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万元。

(通讯员:徐俊 编辑:叶瑶 审核:王进 终审:黄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