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片选段

启明星攀上了夜空,晨光初露,寂静的山里人家渐渐地现出了轮廓。一缕炊烟从屋顶上的烟囱口冒了出来,娉娉袅袅地升向天空。吱呀一声,紧闭的大门打开了,一位山民挑着水桶走了出来,走向房前的小溪边取水。挑满一缸水,储足一天生活用水的需求,这是山民们每天早晨必然的功课。

妇人们在碓屋里忙着加工做饭用的大米。她们将稻谷倒进石臼,用木石结构的碓舂。舂好后,用米筛筛,用簸箕簸,除尽了谷糠,亮晶晶的白米就加工好了。

年关将近,农人们又忙着备年货。过年,少不得豆。他们架起了石磨,将浸泡好了的黄豆磨成粗豆浆,再用粗布制成的晃袋将豆渣和精豆浆分离。分离好的豆浆要经过煮浆、点浆、压制等多道工序,一桌白花花的豆腐就做成了。

糍粑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美食。糍粑是用糯米做的,先将糯米洗净浸泡一天,浸泡过的糯米经过滤水后用木制饭甑蒸。蒸熟了的糯米热气腾腾地被倒在一个石臼里,两三个汉子,一人拿着一根光溜溜的粗木棍,对着石臼里的糯米此起彼伏地有节奏地揣打。打得差不多了还要翻面,两面都打好了,几根打粑棍协同合作,将糍粑从石臼里撬起来,放到已撒了一层面粉的簸箕或案板上,然后用手按压、捍薄、捍平,待摊凉后再用刀切成或条形或方形的小块,就成了常见的糍粑。想吃的时候,无论是炸、煎、蒸、煮,都别有一番风味。

要过年了,杀年猪是乡民们的重头戏。在乡村,宰杀过年的猪不叫杀年猪,他们有一个充满着虔诚和期冀的叫法、叫“伏年龙”。一户人家杀年猪,请来了屠夫,垸邻也来帮忙,帮忙的人叫“扯猪脚”。当肥壮的肉猪被捆压在案板上待宰时,猪的主人还要炆香烧纸,为养了一年的猪祷告,送猪上路,下辈子去投个好胎。杀猪、盘猪、剃毛、开膛、翻肠、剁肉,在屠夫和帮忙扯猪脚人的操作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都利索地完成了。家庭主妇则在厨房忙着办酒席,将刚砍下的新鲜猪肉炒得满屋飘香。乡里的风俗杀年猪要喝晃子酒,谁家杀年猪都要把全垸居户一家请一个过来吃一顿。乡民把猪血叫做“猪晃子”,新鲜的猪肉配上加工好的新鲜猪血,是特有风味的美食,这大概就是“晃子酒”的来由。“晃子酒”开席了,乡民们围在一起,吃着自产的美食,喝着自酿的谷酒,谈笑风生,把酒言欢,那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惬意和享受。

寒冷的冬天,火炉是山民们必不可少的根据地。冬天少有农活,一家子人围着火炉烤火聊天,火炉上吊着一个铁吊罐,就着炉火煮吃的,火炉边还有一个烧水的铁壶,一壶又一壶地烧着开水。还可以就着火炉烤糍粑、烤红薯。同垸子的乡邻也喜欢赶热闹,谁家的火炉大、火烧得旺,就往谁家赶。乡里乡亲谁也不讲客气,来了在火炉边加个小木凳,就加入到闲聊侃大山的阵营之中。

作者:余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