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尖距县城20公里许,海拔1123米,东与安徽岳西接壤,西南与陶家河乡为邻。国营英山尖林场场部坐落在英山尖西面山中。
县志载:“英山尖,山为英邑之冠,县以此得名”。“相传英布屯兵于此。下有铜罗岩、藏马窝……九江王英布公墓”。这里悬崖峭壁,险石嵯峨,奇松怪木,残垣染霞,一峰独耸,直插云霄。站在英山尖峰顶,放眼望处,罗田、蕲春、霍山、太湖、岳西等五县邻近山水尽收眼底。身临其境,血涌如潮,天地茫茫人生渺渺之感油然而生。
神秘苍莽的英山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旅游观光的新奇去处。这里著名的景点有“青风洞、通天梯、狗耳井、画眉跳架、道士磕头、鲶鱼石、罗汉洞”等。更为动人心魄的是古战场、古城寨的西门城、南门塔、东门岗、北门沟等遗迹。
图片摄影:张新安
其古寨名曰英布寨,又曰世安寨,面积500亩,原来四方各有一门,均建在险要隘口平缓之处,放眼就能看到几十公里远的三方地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西汉名将英布曾在此屯兵,明朝太平天国大军曾在这里战斗过,古城寨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部分被毁,仅存断壁残垣,只有西城门尚保存完好,英山尖顶巨岩上标插战旗的四大连环石眼尚在,从中你便会意想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昔日的添马场、铜锣岩、藏马窝、大仓垸、细仓垸、学堂垸、铁炉坳、落头坳等均与英山尖“王家界”王氏兄弟立寨称王造反失败的传说有关,这些已成为英山尖山中地名的代称。沧桑厚重的人文胜迹犹如历史的隧道,置身其间,驰思远古烽烟,令人魄动心惊。位于英山尖北面的王家界金盆架上,埋葬西汉杰出名将九江王英布。相传,此山自葬九江王英布便更名为英山,英山县因此而得名。
英山尖山脉其形似象鼻挽水状,一些大山石亦似象形。相传,大别山原是东海汪洋,英山尖下正是东海海眼。秦始皇赶山塞海,将英山尖一鞭打来此处塞住东海眼,由此,奇崖、奇石、奇观、奇景集于英山尖山中。一位游人观英山尖众奇观,情不自禁赋打油诗赞曰:“双螺山下小茶园,岭上楼台频望仙。群象朝山鼻挽水,鳊鱼戏水釜中欢。足写天书凭君辩,仙人指路步登天。古寨城门朝西敞,英山尖上览江山。阿弥佗佛和尚石,三景生辉蔚大观。英布将军长侧卧,沙漠松木雾中仙。仙人脱帽松迎客,女娲托石为补天。乳象待哺情意厚,雏鸡偎母意怡然。令牌虎符双失落,鳊鱼怀子隐东山。小象垂耳聆号角,神龟拜旗气冲天。”诗中均用景点奇观连缀。其中最为神奇的要数“人参淌波”、“三象汲水”、“试剑石”、“青风洞”等景观。
传说英山尖被秦始皇一鞭打来,天翻地覆,西天如来大佛大惊失色,即命文殊菩萨火速到东海查巡,拯救苍生。文殊菩萨不敢怠慢,即赶来坐骑雌雄双象交替换骑,一路兼程来到了英山尖,只见漫山遍野众鱼无水可汲,奄奄待毙。文殊菩萨慈心大善,即命雌雄二象,一头居南,一头居北,用长鼻挽水,拯救众海鱼。雌雄二象忠于职守,从此长驻英山尖山中,所以英山尖大小山脉均为象形,连山上的石头都像小象。文殊菩萨临行之时,为不使双象挨饿受渴,取出随身所带的两支人参,一支向北边“人参河”抛去。从此,这只人参即在此河中化作人参石,长约三丈余,其蒂、其身、其根,均为红色,河水顺其茎须长年流淌,名曰“人参淌液”。另一支则抛向南边的一条小河,化作一长约二丈余的白人参石。更为神奇的是左边的“人参石”之下河边一连三个巨石,均为象形,鼻伸向河中如汲水状,名曰“三象汲水”。当地传说,英山尖山中的诸多象形石和象形山,均为双象所生,总称为“群象朝山”。
英山尖林场后右边山径上不远处有一块平地,靠山边有两块小石头顶起一块大石头,顶正中有字,形如繁体“寿”字,此石名曰“寿冠”。由此前行即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巨壁,正中有一长方形的裂缝,形如剑插之口,溪中有河床,石上隐约有几只人足印,由此,其溪得名为“濯足溪”。越溪左行,又有一巨大峭岩,岩下有一扁洞,被称为“青风洞”,该洞凉风习习,人息于此,十分惬意。人说此洞直达江西九江,但无人入内探测。有游人至此在清风洞石壁上题诗一首曰:“深山寻古迹,剑壁仰豪强。英布王威在,风洞达浔阳。”深山怀古,独具风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