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河村小黄姜丰收 产品盼销路

眼下正是杨柳湾镇土门河村小黄姜收获的季节,姜农本应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却因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几十吨的小黄姜滞销,姜农们急盼小黄姜有个好销路。

11月1日,记者在杨柳湾镇土门河村看到,村民徐绍荣一大早就和附近的姜农们在姜田里挖小黄姜。由于这里气温适宜、水分充足,特别适合小黄姜生长,他种下的6亩多生姜终于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了6000多斤。

姜农 徐邵荣:我们这里气温比较适宜,种生姜地理条件好,是山头地区,这个姜品种又非常好,小黄姜非常香,又好吃。

小黄姜因为姜黄素、姜辣素几乎比普通菜姜多一倍,更有“药姜”“月子姜”的美称,土门河村姜农种植的小黄姜品种好、个头大,香味浓,去年主动上门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姜农 徐邵荣:去年在这个地里挖出来就可以搞到4块5到5块钱一斤,外地的有老板过来收购。

小黄姜具有嫩、脆、香的特点,但种植培育管理过程十分辛苦,种植成本相对较高,每亩姜种投入近700斤,还要多次下肥、清沟、排水,算上人工成本每亩大概就要七、八千块钱。

姜农 徐邵荣:整个一起要下三次肥,田间管理也非常复杂,排水的工作非要做好,可以说是个金疙瘩,因为我们跑的勤管理的好,所以我们这个姜产量今年也还可以。

眼看马上要进入冬季,因今年市场行情不稳定,订购小黄姜的客商不多,姜农们不仅要想办法自己采收、储存,还要到处跑销路,不大多数姜农都在为此发愁。

姜农 徐邵荣:我们每天叫十几个人,一天还只能搞一亩多田,光人工我们要给两角钱一斤,灌袋子灌包还要请车拉这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目前我们的打算只有给它进洞保鲜,把它管理好。

像徐绍荣这样的姜农村里还有很多,往年种姜效益好,周边许多的粮农纷纷转变成了姜农,今年不少人犯起了愁,不仅没有销路,有的甚至连存放的地方都没有,只能不收或者是让它烂在地里。

村民 李带玲:今年也种了两亩多田,这时候收购商还没有来,到这一天还在田里放着还没有扯,扯了也没有地方放没有打地窖(放)。

朱昌奇:我有四亩多水田,去年种的稻谷,今年种了两亩茶叶、两亩生姜,姜也好就是没有销路,这么好的生姜消不出去我心里特别的不舒服。

由于产量大,采收时间急,为了帮助姜农找销路,村两委积极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助姜农解决销售难题。

土门河村治保主任 杨斌:我们土门河村姜农大概有一百来户,50亩可以搞到二三十万斤,我们附近几个村的生姜待售的大概有一百多万斤,生姜是我们农户发家致富的一个产业,希望各界人士关注我们姜农给我们生姜打开销路。

目前,杨柳湾镇政府已多渠道发布销售信息,拓宽生姜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希望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能够帮助当地姜农解待销难题。

(融媒体中心记者:徐伟 段炜 编辑:陈俊伟 审核:何骥  终审:黄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