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山,牛背脊骨

在鄂皖交界处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大山,她没有什么名气,甚至山名还有那么一点俗气,然而她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军山、英雄山,吸引着无数的朝拜者。这座山就是英山境内的牛背脊骨山。

牛背脊骨山地处英山县陶家河乡胡家湾村,海拔1100多米,因山型酷似一头卧着的水牛而得名。牛头、牛尾极为神似,主峰牛背脊裸露着石头,所以当地人叫做牛背脊骨了。其牛角据说在1934年的一场激战中被国民党飞机所炸毁。但山脊上当年红军遗留的战壕仍然依稀可见。

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山,却与红军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有着密切的关系。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转移以后,从1932年11月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先后动用十五个师的正规军和大量地方反动武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清乡”和“围剿”。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红旗始终不倒,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

1934年10月31日,红二十五军与国民党四十七师在牛背脊骨山激战两天两夜后撤出战斗,离开陶家河根据地,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近3000名红军将士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的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军四十七师、五十四师的重重围剿,挥师北上,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图片摄影:石峰

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于1935年9月16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与由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会师,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将中国革命大本营落脚大西北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极度困难时,红二十五军给予了无私的援助。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红“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创造了许多奇迹:她是长征中唯一一支不减反增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她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她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发展地方游击师——红74师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新鲜血液。从此牛背脊骨山以其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在牛背脊骨山上,耸立着一座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耳畔的阵阵松涛,仿佛是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呐喊;眼前条条废弃的战壕,仿佛诉说着当年激烈的鏖战;每年五月,娇艳的杜鹃花盛开,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仿佛是当年红军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年轻面容。当你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一定会想起那首《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也许正是因为红军战士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这里的杜鹃花才会格外鲜艳吧!

血色的烽烟飘荡在历史的天空,红色的记忆依然流传在这块红色的土地。如今的牛背脊骨已成了当地红色旅游开发的一片热土。在胡家湾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掘这里的乡村旅游资源,正着手把这里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大力发展农家乐,为农民不出家门就能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如今的牛背脊骨山,春天的野生杜鹃热情似火,清新脱俗,当你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浩瀚的红色花海之中;夏季酷暑难耐之时,登上山顶,顿感丝丝清凉,忘记所有的烦恼;秋天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叫人心旷神怡;冬季白雪皑皑,美轮美奂,如漫步童话世界一般……这里是户外运动的好地方,在你感受大自然气息的时候,同时也可以缅怀革命先烈;这里是摄影人的天堂,日出云海、夕阳晚霞、杜鹃红叶,让你不虚此行;住进农家乐,尽情地品尝起英山的特色农家菜,忘记城市的喧嚣、享受着山村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惬意。

一山原始的风情,一山红色的记忆。牛背脊骨,这座承载着红色历史的红军山,正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您!


(作者:朱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