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谁家荐绿蘋,野堂又发楚山春。满城芳草烟和雨,江燕飞来似识人。
清明时节,重读明代宋登春的《春辞》,在熟悉的诗句中,忽然就想起一位朋友,以及朋友的春茶来。便约上摄协好友,驱车直奔雷家店镇,访友访茶访春色。
疫后的春天,对于茶届朋友段海建的楚山春茶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来说,便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茶乡春色图。沿着层叠绵延至大山深处的茶园,和煦的春风里,三三两两的茶农有的拎着篮子,有的驮着背篓,散落在茶园中,采摘这个春天的第一茬春茶。
走近了,无论八十岁的婆婆,壮年的汉子,还是十来岁的孩子,采茶的表情都一样的专注。一枚枚娇嫩的茶芽通过他们的手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收进篮子或者背篓中。由近及远,偶尔一垄将谢的油菜花穿插茶园之间的缝隙,几只山雀穿梭在茶园之间,清脆的鸟鸣在这满园的青翠里回荡,便将这一方山水灵动起来。
对于我这个喝惯了家乡云雾茶的人来说,近距离感受这场景还是第一次。从段海建的介绍中了解到,在当地曾有流传:“一早能摘一壶油,一天能摘一身绸,一月能摘一头牛,一年能摘一栋楼。”说的就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茶叶。但实际上,就像我自己吧,更多的只是品尝一杯茶的优劣,一斤茶的贵贱,却不知道一斤好茶需要茶农采摘大约四万个芽头,而最少四斤鲜叶才能制作出一斤上好春茶。心中便生出一种愧疚感来,莫名便想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句子来。
新鲜的开水,新鲜的春茶。憨实的段海建一如既往地用自己实在的礼仪款待来访的客人或者朋友。但聊起今年的春茶,依然掩饰不住一种忧虑。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客商流动受限,货物流通不足都让今年的春茶行情堪忧。而对于承担了附近五个村数千亩茶园上千个农户希望的楚山春茶业有限公司来说,面对困境抛弃茶农绝对不是正确的选择。今年入春以来,公司为确保茶农的利益不受损害,没有观望和逃避,毅然收购了全部茶农十多万斤过冬青茶草,做成成品后亏本8万元卖了出去。然后按照往年的节奏开启春茶开园、收购、制作和销售。但是成品茶的价格与往年相比明显下滑,坚守与坚持是段海建和他的伙伴们现在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楚山春这块招牌,背负着数千农户的希望。
时隔一年,一边聊着,一边再次品尝楚山春。明亮的汤色养眼悦目,看上去跟往年相比叶底更匀称,宛若整装的绿衣仙子在翩翩起舞,最是养眼。抵近鼻尖,一股幽香刹那间便沁入心脾,忍不住轻啜一口,一股绵软味道便自舌尖划入喉间,温热中顿觉浑身毛孔也跟着清爽起来。段海建介绍说,因为今年疫情影响,茶园开采时间推迟的同时,提高了茶叶采摘标准。加上去年的干旱,茶树普遍蓄积了更多的养分,所以今年的新茶与往年相比,品质更优,茶味更醇厚。
茶园有绿色,茶杯有春意。坐在楚山春宽敞的品茶室里,听着茶人的故事,品尝着不一样的春茶,视野随着思绪便穿透窗户,越过窗外春光旖旎的茶园,群山起伏,溪流潺潺。片片鲜叶被采摘的画面再次跃入脑海,茶味里忽然就多起一种感想出来:-一芽一叶总关情,何辞常饮楚山春?
(文/汪印潭 摄影/黄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