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 做好文旅康养大文章 六论学习贯彻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

编者按

在县十五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郑光文发表了题为《赓续红色血脉 加快绿色崛起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英山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七个新英山”奋斗目标和实施“五抓五建”发展战略,为英山今后五年实现绿色崛起、赶超跨越指明了前进方向。肩负新使命,起航新征程,为深入解读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推动全县上下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英山融媒推出党代会报告起草专班撰写的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贯彻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

做好文旅康养大文章

六论学习贯彻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

产业融合,大有可为;文旅康养,大有作为。文旅康养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周边县市的发展经验来看,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能最大限度的催动地方特色产业“百花齐放”,让单一的特色产业融合成多元化集群的产业链条,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持久动能。

挖掘本土资源,大力弘扬毕昇文化。推动“山水之乐”向“文化之乐”升级,深挖山水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拓展文旅市场,让毕昇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释放。加强保护与建设。文化遗迹是跨域时空的文明对话,加大对毕昇遗址、遗物的保护利用,修缮、改造、建设毕昇墓、毕昇纪念馆、毕昇纪念园、活字印刷体验馆,推进毕昇文化产业园建设,让遗迹不被“遗忘”,让毕昇“金子招牌”永放时代的光芒。深度开发与发扬。塑造以毕昇为统领的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承载毕昇记忆、彰显毕昇精神的文旅产品,举办国家级毕昇文化研讨会、毕昇文化旅游节,让享誉世界的毕昇从“沉睡中醒来”,不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憾。强化创新与利用。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推进毕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把毕昇元素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打造“可玩、可学、可感”的文化旅游带,将毕昇文化产业打造成为英山文化产业的代名词,让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在游园山水间浸润人心。

放大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康养产业涵盖诸多业态,关联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科技信息、地方文化等众多领域,它不仅是产业链,更是生态链,经济和生态市场潜力巨大。放大生态环境优势。开发森林康养、田园康养等新业态,推进林冲森林海、桃花源、篓子石、英山尖等生态基础较好的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把英山建成“游山玩水森呼吸”“休闲观光慢生活”的生态康养胜地。放大特色资源禀赋。道地中药材不仅是中华医药瑰宝,也是英山中医产业瑰宝,更是英山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要让英山的好药材卖出“好价钱”,建设英山本土中药材集散市场,着力打造具有英山地域特色的大中医药文化品牌,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繁荣与活力。放大产业集群效应。英山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大别山腹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大力开发山区四季滑雪、峡谷漂流、温泉康养、夏日避暑等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充分放大产业优势,英山康养产业链条必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壮大。

做大产业蛋糕,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以全域理念引领旅游布局,以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构建发展新布局。紧扣“一区四带”发展布局,串点成线,全力建设红色旅游区、康养度假区,争创一批4A级旅游景区,开发一批红绿相融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西河十八湾、东河百里秀、南河水乡情旅游品质。丰富旅游新要素。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要素,打造一批特色民宿集群和网红打卡地。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开发特色经典文艺剧目,培育激活夜间经济,打造旅游不夜城。抢占市场新高地。精心策划“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毕昇故里·康养英山”等品牌营销活动,拓展省内外旅游市场,提升英山旅游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发挥全域旅游“虹吸效应”,将英山旅游真正做强做大。

优质的生态环境,丰美的绿色资源,灿烂的文化底蕴是英山发展文旅产业最大的资源支撑。通过突出“全域旅游·康养度假”主体定位,深度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擦亮文旅康养金色招牌,把英山打造成华中地区文旅康养核心区,探索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