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河乡: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是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并北上长征的集结地,这里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建设所在地。曾经,这里的人们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乐于奉献、军民鱼水情深;如今,这里的群众为支持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顾全大局、甘于付出、舍小家顾大家。这里,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陶家河。

一场春雨,让三月末的陶家河瞬间返冬,而在位于陶家河村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的征迁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规划建设“一心、两带、三片、多点”,征迁范围涉及陶家河、严家坳2个村,23处房屋,包含21处民房和2处公产房。自3月1日征迀动员会以来,仅仅用11天的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征迁任务,为项目动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陶家河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徐正鹏:我们利用白天上门做工作,晚上协商解决问题,让农户无后顾之忧,在整个征迁工作中,我们陶家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

征迁户郁盛权:接到征迁通知后,我心情非常复杂,住了几十年的屋,我非常不想拆,但是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作为一名党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来项目成功后,对陶家河人民肯定是一个福祉。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既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的关注和重视,更是对老区人民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一次深刻洗礼。家住陶家河村的征迁户安自奎是一名个体户,征迁工作启动后,在征迁专班的帮助下他积极腾空房屋搬进临时安置点。

征迁户安自奎:虽然说目前比较艰苦,艰苦是个人艰苦,将来长征文化园对子孙后代,对陶家河的发展比现在要超出好多。

安自奎的爷爷于1931年红二十五军在金寨麻埠成立时即参加革命,后经常回陶河进行地下活动。

征迁户安自奎:我爷爷将房屋腾出让给红军住,现在要拆屋,更应该支持,尤其是我爷爷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作为后代更要支持这个工作。

陶家河乡英太寨村党支部书记 安金祥:我们脚踏的是血染的土地,背靠的是红色革命先烈。他们的思想和光芒永远激励我们,遇到困难招之能来、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这份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陶家河征迁速度,是红色血脉深入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体现了陶家河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一颗红心照党恩的红色情怀,也体现了陶家河乡党委政府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斗志。而这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牛背脊骨红军战场遗址的保护利用。

英山县牛背脊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顺:牛背脊骨红军战场遗址通过几年的保护利用,已经成为湖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前来接受传统教育的团队四百多个、慕名而来的游客达3万人次,为退役伤残军人和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这些红色资源已成为陶家河崛起的新引擎。如今,红色血脉已根植于这片热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奋进号角中,他们将更好地用好红色资源,服务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陶家河乡党委书记 徐涛:我们将充分发扬在征地拆迁攻坚战中展现出的“依靠人民、紧密团结、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传承红色基因、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发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红色成为陶家河最亮丽的底色、最厚重的文化、最宝贵的财富,用实际行动讲好陶家河的“红色故事”。

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怎么抓?陶家河乡切实扛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政治责任,用红色基因凝聚全乡干部群众抓党建、促发展、谋振兴的精气神!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融媒体记者:段冕 蓝洋  图文编辑:蓝洋 视频编辑:毕倩 审核:段冕 终审:余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