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河岭村:土地“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岩河岭村有效推动土地资源整合、盘活、流动,让乡村振兴动能更加澎湃。

近日,记者在草盘地镇岩河岭村看到,田野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在进行农田土地平整、田埂修复,为开春的水稻种植做准备。

郑勇夫,这位80后是这个农场的负责人。在父亲那听说的岩河岭大寨精神,让他从小就怀揣了一个“农业梦”。2021年底他就在岩河岭村流转了150多亩土地,建起了这个农场,搞生态农业。

“将这里的荒地利用起来,打造成一个研、学、赏的现代化农场是我的梦想,和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们一起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目标。”郑勇夫说。

对郑勇夫的到来,岩河岭村村支书程世俊举双手欢迎。“以前村里经济效益差,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田地抛荒。”程世俊说,郑勇夫农场流转150亩土地后,除了支付村民的租金,村集体还可增收,村里把这部分钱投入村里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农场的到来,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如今农场聘请了20多名当地的农民对农场进行整理,每人都有额外的务工收入。等以后水稻开始种植,收入就更多,需要的人手也就更多。

王寿山是岩河岭村村民,农场开荒他已经在这连续干了五天了,他家里的闲置地这次也流转了出来。

“我有两亩多田,但是荒芜了,郑总来了以后把我们的田承包去以后,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本来自己种田没有很大的报酬,化肥,农药一除就没什么了,我们还可以在他手下做点事,也可以增加收入。”王寿山高兴的说道。

和王寿山一样,岩河岭村的群众积极响应县、乡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土地流转出去,在得到流转收益的同时,通过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发展养殖等实现了多渠道增收。岩河岭村村民万淑兰高兴地说:“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就剩我们两个老人,现在把土地全部流转了,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既不用操心还增加了收入。”

据悉,岩河岭村有耕地面积850亩,其中已有500多亩以转包、出租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使耕地得以充分利用,在增加农户土地收益的同时,积极开拓务工岗位,吸纳农户就地就近务工,形成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双增收模式,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收。为岩河岭村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岩河岭村村支书程世俊说,“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俊伟 编辑 陈俊伟  审核:黄炎 终审:汪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