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药材寻出富民强县“良方”

近年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得高效价优的中药材在全球炙手可热,各方需求不断增长。我县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药农们种植药材的历史由来已久,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长此以往的坚持发展中药材产业?又是如何从小小的中药材中一步步探寻出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从资源“大县”变为产业“大县”的?今天的节目我们带您一起了解一下。

眼下正是茯苓的关键生长期,每逢这个季节,种植茯苓的土壤里时有开裂的现象,遇到积水更容易造成茯苓的腐烂,无论是专家还是药农这个时候都忙活在田间地头。

英山县农旺茯苓菌种专业合作社 余学东:今年茯苓基地搞了十亩,窖的春茯苓,长势还可以,现在正在搞田间管理,覆土覆的好,茯苓的品质才好。

今年53岁的余学东是石头咀镇程璋河村村民,2000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落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当了解到当地盛产的茯苓不仅效益高而且种植相对轻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回到家乡种起了茯苓。

英山县农旺茯苓菌种专业合作社 余学东:从菌种搞起,再到种植,自己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刚开始,没有技术的他到处请教土专家,没有菌种就四处购买菌种,辗转多个省份买回来的菌种,要么压根不适宜在当地种植,要么产量不高,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摸索试种菌种。         英山县农旺茯苓菌种专业合作社 余学东:通过多年的摸索了以后,觉得我们做的这个菌种培养基的配方和种植、成活都非常成功,现在(收入)从一万做到了几十万,(药农)从几家做到了几百家,我直接跟农户对接,觉得还可以。

像余学东这样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稳定种植中药材的家庭数不胜数。据统计,在英山,仅茯苓一味中药材的面积已达3万亩,英山茯苓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占据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的15%左右,仅龙头企业吉利中药材每年出口韩国就占当地总量的60-70%,中药材在带富农民上的作用可见一斑。

县药茧办副主任 肖宝江:英山中药材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全县中药材面积已达27.5万亩,年产药材近8万吨,产值26亿元,各类市场主体3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

虽然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遍地开花,但长期以来,依托原药输出为主,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优势滞后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难题,对于药农们来说,也急需改变传统种植成本高和产业规模不大的现状。

英山县农旺茯苓菌种专业合作社 余学东:现在就是厂房的设备比较少,一年收入只能做几十万,没有搞到更大的规模。产业园建到这里来了,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平台。

余学东嘴里所说的产业园正是今年落户石头咀镇的一个项目,为了充分发挥药材价值,实现收益最大化,近年来我县不断尝试新的突破口,率先与天津红日药业、湖北省中医院三方签约联合建设大别山茯苓产业园,以政、产、研结合,着力构建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项目投产后,将应用工厂化、标准化的新技术生产,为广大药农和药企搭建起纵深发展的大平台。不仅如此,随着北京同仁堂、天津红日、湖北金羁、湖北宏图、湖北一泰等大中型医药企业先后落户英山,中药材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也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县药茧办副主任 肖宝江: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药材产业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英山以中药材产业为基础,发展药、食、游、养大健康产业,进一步拓展了中药材发展空间。

(融媒体记者:徐伟  熊豪 编辑:张新  审核:黄炎  终审:罗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