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云雾香·携手闯市场】越过千年风霜 团黄历久弥香

家乡土门河,与安徽太湖、霍山交界。自县城东门出发,顺东河流域而上,经杨柳镇再北上三十余华里便可到达。进入土门河地界,但见群山起伏,绵延叠翠。山,皆为海拔800余米,所以常见山头云雾缭绕。一条清澈的河流穿山而下,流经境内各个村落。高山流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土门河子孙,也孕育出一种香味四溢的高山云雾茶——团黄贡茶。

所谓贡茶,必为朝贡之品。团黄贡茶,果真茶如其名,早在宋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每年都有地方官员打马押运着团黄茶,千里迢迢辗转在送往京城的路上,由此可见团黄贡茶的不同凡响。而团黄贡茶第七代传承人、团黄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柏云于2004年荣获“第十三届英山云雾茶王奖”、2009年荣获”华中茶业博览会上荣获英山云雾茶王奖”。不负祖先不负众望,用执着的情怀做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呕心沥血续写了茶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不论历史由来。如今的团黄贡茶茶园已成为家乡土门河一张靓丽的风景线。团黄贡茶公司总部和茶园生产基地一直扎根在土门河翻身湾村。每次节假日回到家乡,途经翻身湾村,我总会习惯性地停下车,到茶园走一走。大疫过后,春回人间。清明时节,正值春茶吐绿。今年的清明,风和日丽,春鸟欢歌,是清明时节少有的好天气。上午祭拜完长眠在山中的父亲之后,吃过午饭,就带着年迈的母亲来到了团黄贡茶茶园基地。

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栈道,绕着碧绿的茶园漫步,修剪一齐的茶园依山傍水,阡陌纵横。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精致小桥,有古香古色的揽胜长廊,长廊外是哗哗向南流淌的河水。几株垂柳伸展着柔软的枝条轻拂着水面,一株高大的老木梓树还没来得及抽枝、发芽,一身沧桑地站在柳树旁。“人间四月芳菲尽,茶园桃花始盛开”。阡陌上偶尔有几株桃花开得正艳,在四月午后的阳光下灼灼其华。此时身着五颜六色衣服、星星点点散布在茶园的采茶女成了一道风景线,点缀着辽阔的茶园,增添了一道田园诗意!家乡的茶园,已分不清是茶产业基地,还是旅游景区,茶产业、旅游业已然融为一体,看似两个不同产业,却又浑然天成。

复工复产虽然时间不长,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采茶、制茶时不我待。从这充满勃勃生机、修整一新的茶园就可看出,团黄贡茶行动又快又早:新鲜茶叶已经摘了一茬,第一批高端明前茶已经问世,生产车间机器争鸣,一走进公司,浓郁的新茶香味就扑面而来!单从公司忙碌的气息中丝毫看不出新冠疫情带来的阴影。然而,猝不及防的新冠病毒疫情给茶产业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茶叶将面临滞销难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打开销路,稳住市场是英山茶人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公司大门外立着的一块牌子吸引我驻足良久,这块牌子上面写着:“拚搏如春笋,团结如春蕊,纯朴如春茗,奉献如茶树”,这是团黄贡茶的企业精神。几句话浅看直白、朴实,让人忍俊不禁;仔细玩味,便读懂了一个茶人的情怀:茶,不仅仅是种植在英山广袤的土地上,更是早已根植在了一个茶王的心里。

走进徐柏云办公室,不巧,听一位女工说十分钟前他接到一位客户电话,说是要买五十斤新茶。在从昨晚忙碌到现在,顾不上休息,他又风尘仆仆开车送茶叶到城关了。站在徐柏云挂满各项荣誉奖项的办公室里,听着隔壁车间制茶的热闹声响,想起他脸上一贯笃定的笑容,此时此刻我坚信,这位英山第一届云雾茶茶王、团黄贡茶非遗文化传承人必定能走过疫情阴霾,打开市场销路,渡过难关。

“共约试团黄,何茶有此香”!唐代大家欧阳修曾发出这样的邀请与感慨。是的,自唐宋以来,团黄茶即为上品,为朝廷所用。穿越千年风霜,团黄历久弥香。如今,团黄贡茶早已飞入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家,成为英山云雾茶的一个闪亮名片。“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如果远方有爱茶、懂茶的朋友,我一定会让他品一品英山云雾茶的绵润与清香。

文字:姜  虹

图片:程抱中

(作者:姜 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