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记英山县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徐纵坤

“让每节课都精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以疑激思、以思激学”,这是徐纵坤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教学理念和方法。31年来,徐老师辛勤耕耘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徐纵坤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千里马,需要教师用伯乐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玉匠的利器去精心雕琢,用满腔的热忱去用心浇灌。” 徐纵坤说,对于学生,他只想做一名“精神引领者”。

在徐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成器。尤其是对后进的学生,徐老师总能从他们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收获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拥有进一步尝试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2015年,徐老师班上有一个外转的学生叫汤唯,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她说话总是小声小气。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显得很孤立。为了让她融入到这个班级中来,徐老师每次让她读课文,她都不开口。怎么办?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徐老师故意安排汤唯所在小组表演情景剧。开始她不肯上台。在组长的要求下,她才终于登上讲台,同时台词也记得很熟,表演完后组长对她的表现进行了表扬,她虽然吓红了脸,但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从此,她改正了胆小的毛病,上课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他说只有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多了解学生,认知他们,理解他们,才能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师生情,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

让每节课都精彩

学生如何写作文、老师如何教作文?这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的疑难杂症,也是徐纵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徐老师发现作文教学其实有两大问题:一是在心理层面,孩子害怕写、不想写;二是教学程序上,粗放式的“一头一尾”管理,即布置题目后,让学生写作。老师看完后,再发给学生。

中间的教学过程被完全忽视。这样下去,如何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了办公桌那一叠厚厚的语文课本上。

语文教材,这天天见面,再熟悉不过的朋友,是不是同样可以给作文教学带来改变的力量?

再一次捧起它,细细翻看,研读,徐纵坤惊喜地发现,这“熟悉的陌生人”不是孩子们写作最佳的可学、可仿、可用之范本和资源吗?大师名家们的思想、逻辑、技法、语言,构建了一座孩子们由“生活”通向“文章”的桥梁,而孩子们将他们的“好奇心”“观察力”“模仿力”融入其中,让作文这个“老大难”也变得可爱起来。

作文课,不向教材寻宝,四处找优秀范文,这不是“捧着金饭碗找饭吃”吗?

从此,他的课,特别重视以读带写,重视教材文本的语言品味。

除了向教材“寻宝”,爱钻研的徐纵坤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还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新概念——“微写作”。

为什么要做微写作实践呢?徐纵坤说,相对于“整篇写作”,“微写作”就是一种片段式的、碎片化的、随机的写作训练,它可以写词、写句、写段、写提纲,可以仿写、缩写、扩写、续写、修改,可以在课前、课堂、课后、课外,总之,它可以无处不在。

徐老师将微写作与课文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模仿课文片断开始,每天进行一至两次的写作训练,日积月累,将写作进行到底。

“让每节课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是多年来徐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教育理念。这其中饱含的不仅是他多年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奉献和执着,同时更饱含着他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让自己插上教科研的翅膀飞翔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断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这句话成为了徐纵坤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信条,始终激励着他的成长,也成了他教师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学习的同时,徐老师也笔耕不辍。他撰写的《风乍起,吹皱一池绿水——浅谈班主任家访中的四把“小钥匙”》一文,获全国征文一等奖。他先后在《学习方法报》《语文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三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教案、课件也多次在国家或省级比赛中获奖。

好课是“折腾”出来的。他多次参加省市县的讲课比赛,五次获得县级一等奖,两次获得市级二等奖,一次获得省级二等奖。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实。怎么出发,都指向一个终点: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为了孩子的幸福。“耐心、爱心、细心”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要素,他深知幸福始终在路上,他因此也取得了较为喜人的业绩:三次被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模范班主任”;2014年被评为“黄冈市骨干教师”;同年,被省教研室授予“湖北省省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

(通讯员 段 伟)

(作者:段 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