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雀”的守望(红二十五军在英山故事集)

“小木雀”的守望——村民陈洪元搭救7名红军伤病员的故事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规范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加快英山红色旅游发展,深化长征精神内涵,赓续红色血脉,县文物局充分挖掘英山丰富红色历史资源,推出“红二十五军在英山革命英雄故事”专栏,讲述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一带的英雄事迹,以红色精神启航新征程,鼓舞推动英山高质量发展。

第一期:“小木雀”的守望

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牛背脊骨山峰,与强敌进行的那场殊死阻击战,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战略转移后,给根据地留下了200多个伤病员。

新生政权中,那些秘密中共党员、农会干部,冒着生命危险,积极行动起来,把伤病员分散到上坊田、林家山、周家冲、金龟坂等山头安置下来。另由当地武装便衣队,将危重伤员护送到高家冲、桂枝山、花尖、英太寨、团包山等地老百姓家里救治。同时,掩埋好烈士的遗骨。

国民党反动派见红军主力部队北上,离开了英山,气焰更加嚣张,大规模地搜捕红军伤员。他们实行保甲联防和户籍连坐法,到处设哨立卡,妄图将红军伤病员和游击队消灭干净,彻底摧毁我大别山根据地。一时间,乌云密布,阴霾沉沉,隐藏在群众家中的伤员随时都有被发现和丧生的危险,承担护养伤病员的群众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一天,安置在桂枝山、高家冲的一批伤员,被“追剿队”一个姓任外号“任屠夫”的小队长带兵捆去,严刑拷打。有的被活活打死,有的被刺刀捅死,有的被活埋,30多位伤员全部牺牲。

牛背脊骨战斗后的第三天夜晚,红军便衣队搀扶着六位伤员和一个病号,来到英太寨西侧山脚下的一户农民家里。主人叫陈洪元,家中兄弟三人,均已娶妻,孩子在内,共有十口人生活。红军便衣队向陈洪元说明来意,请求他们收养伤病员,陈氏兄弟表示同意,当即收下了这七个伤员。陈洪元一家老小深知当时环境恶劣,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伤病员带来生命危险,给家里带来灭顶之灾。他们精心布置,巧妙安排。伤员中,伤势轻的住寨脚下河沟的石头嵌下,伤势重的住寨下不同方向的两个山洞里。七个伤病员分住三处,白天在洞里隐蔽,晚上接回家中,无论天晴下雨,伤病员都是在屋后的两个红苕洞里睡觉。

家里养有一条狗,一有情况,全家人就得采取应变措施。深秋季节,高寒山区气温低,早晚冷,战士衣单被薄,又缺医少药,伤病员痊愈很困难。而且本来缺衣少食的陈洪元家,一下子陡增7张口,吃饭成为大问题。伤病员白天住在山洞里,早、中两顿饭由陈老三的妻子祝氏负责送,说的是送饭,其实是些红苕、南瓜、玉米、荞麦等杂粮。晚上,伤势较重的由陈家兄弟背回,其余的相互搀扶勉强走回。晚饭后,全家人七手八脚地忙起来,他们用冷盐开水或冷茶为伤员清洗伤口,并用从山上采草药给伤员敷上,等料理完毕后,再送伤员去洞里睡觉。天不亮,又将伤员背到隐蔽处。陈家兄弟,有时去陶家河小镇上卖柴,有事出去打短工,换些盐和粮食,作为伤员补助;有时陈氏兄弟在山上放牛,遇上山楂和猕猴桃,就摘来给伤员们尝尝,开开胃。已愈的伤员星夜离开了陈家,临别之际,都依依不舍。养伤的陈排长将他养伤期间,精心为陈洪元六岁的儿子陈寿田,雕刻了一只小木雀,以作纪念。

六个伤愈的战士归队了,只剩下重病号宋大有一人了,他是个山东大个子。陈家人把对红军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远乡人的身上,细心护理,精心照料,伙食也尽量挑好的给他吃。20多天过去了,宋大有的病仍不见好转,全家人都很着急。祝氏盼红军病愈心切,采用山区惯用的迷信方法,就是天黑时,撒茶叶米为宋大有“叫嘿”收魂。一连叫了两个傍晚。第三个傍晚,当祝氏从水井边往家里轻轻地叫:“大有啊,回来啊,回来哈,三魂七魄魄魄归身啦……”不料,恰被路边的暗探听见。次日天刚亮,叫“倪炮老”的伪甲长,带着一个叫丁逢林的二流子,赶到寨下抓捕宋大有。倪说:“你家女人给红军伤员收魂,我们有人听到!”陈洪元心里一惊,但想到宋大有藏到洞里,他们未必能找到,就矢口否认。伪甲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就要抓走陈洪元。躲在洞里的宋大有听到外面的吵闹声,为了不连累陈家人,宋大有拄着拐杖,大声吼道:“你们不是要抓宋大有吗?宋大有就在这里,与他们无关!”。

他们把身患重病的宋大有押到陶家河街上,交给了“追剿队”。“追剿队”头子指令乡丁安中善和安其席,在陶家河后街上挖坑,把宋大有活埋了。宋大有被活埋后,国民党反动派给陈家扣上“通匪养匪”的帽子,扬言要烧他们的房子,抓他家的人。由于地方绅士刘中科、安庆余等人出面做保,陈家才幸免一难。但是,陈洪元、陈红星兄弟俩还是被罚去给伪军当几个月的挑夫。87年过去了,如今已是93岁的陈寿田老人,还不时拿出小木雀抚摸着,想念那些再也没有回来的红军战士。

来源:英山县文物局(英山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