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家乡云雾茶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和大部分农户一样,我家采摘的茶叶挑片去梗,制成规格统一的精制茶卖给茶商,剩下的叶片、茶梗与最后一茬茶鲜叶做成的粗茶混合在一起,留待自家饮用。

儿时喝茶没有现在讲究,一碗滚烫的米汤加上一撮粗茶片,或者将一个黑黝黝的铁壶架在火炉上,舀几碗水再抓一把茶叶丢进去,待到茶水烧好、水温稍凉,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那叫一个爽!

家乡种茶历史悠久,分田到户之初并没有“英山云雾茶”这名称,茶树停留在“刀耕火种”“天生天养”的原始状态。山民淳朴知足地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茶园、菜地和荒山,即便广种薄收,也没有急功近利的奢求。湾子里的生活节奏缓慢甚至闲散,那是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状态。

茶生云雾间,山高则茶名。家乡的云雾茶,大多出产于悬崖峭壁、云缭雾绕中。成林成片的茶树依着陡峭山势不规则地分布,掩映于逶迤崇山,与周边各种树木、竹林和花草共生,物竞天择地用年轮记录着岁月的味道。

英山云雾是何人创制,并无权威考证。较为认同的说法是:远在唐代,英山的“团黄”“圻门”就与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明清时期,“英山有茶,纤细匀直,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一度为皇帝御用贡茶,享有“鄂土茶称圣,英茗味独珍”之誉。

每年清明谷雨,茶农便开始选摘肥壮的嫩芽。极品英山云雾产于高山,生长期长、出芽率低,明前茶更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细嫩初展。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或下午采、当夜制。

采回来的鲜叶经摊放后高温杀青、理条炒制。加工后的成茶外形细秀卷曲,绿中泛黄、白毫显露。

冲泡英山云雾亦别具一格。沏茶时,先倒半杯开水不加杯盖,茶叶霎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须臾,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液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品之,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每次续水,都不要喝干再续,如此,虽多次冲泡,仍醇香绵绵,所谓“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

杯里绿茶香代酒,琴中春水静留宾。在家乡,青年男女相亲是要喝云雾茶的。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姑娘就亲自沏茶、端茶给前来相亲的人。相亲的人趁机细心观察姑娘的品貌、动作、谈吐,直观感受姑娘的品性、教养、学识等如何。

茶要香,茶色浓淡适中,茶具干净;端茶人要礼貌周到,举止自然大方,谈吐恰如其分……这些都能体现姑娘日后持家的能力,所以家乡的女孩子一般从小就学沏茶。

好茶下肚,胃肠熨帖、神清气爽,如若男女双方当事人愿意、双方家长同意,那么终身大事就在这添茶续水中定下了。

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悟其道。都说茶味人生。云雾茶,饮与品有很大差别。人如茶,苦涩留心,散发清香;茶如人,初品识面,深品铭心。品茗禅思,定心入慧,茶的滋味、禅的境界,越喝越懂。

新茶迟半月,一品酽三分。家乡的云雾茶,是一杯独特的香茗,也是一杯风土,等待你的探求。

作者:段伟


(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系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