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桥,桥长41米,桥高约3米,桥面板宽度1.5米。包括两岸边桥墩在内共九墩,八孔。桥面由八档石梁组成,每档石梁由五根等长而规则的石条并列而成,整个桥面共铺设石条40根。这座桥在民间一直叫作“孝子桥”,在民国时期的官方名字叫“实济桥”,解放过后因为桥之所在地行政村为“灵芝村”便于落地查找,更名叫“灵芝桥”。在桥墩最上面的多块三角形墩石上,雕刻有“段實甫捐修”字样,说起这个“灵芝桥”,还有一个来历呢。
在清末时期,南河这地方当时这条河上一直没有桥,人们过河很不方便,大雨季节更是阻断了两岸交通。当地一个叫段实甫(1873-1943)的人,为了解决乡亲们过河的难处和孝敬母亲,祈盼母亲健 康长寿捐修了一座石桥。
段实甫谱名华茂,又名茂煒,字实甫,号燮和,晚清中书科中书生,湖北候补同知。段实甫祖上多代为官,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太学生(国子监生员),父亲(1849-1882)为光禄寺署正,其家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段实甫自己不但为官,而且用今天的话说,也是“官二代”。 段实甫九岁丧父,父亲只享寿33岁。饱受年幼丧父之痛的段实甫对母亲十分孝敬,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发奋读书,年轻时立下宏愿要做善事来祈求母亲健康长寿。1905年其母去世,享年56岁,在旧时代已算得上是高寿了。段实甫便决心将许下要做善事的誓愿付诸实施。石桥工程浩大,耗费几乎倾其所有,这座桥不但解决了两岸交通问题,而且工程浩大,设计精巧,做工修得精致精巧,百年不倒,堪称桥梁建筑上的奇迹。建成后的石桥两端的各一档石条长4.6米,中间六档石条长均为5.3米,单根石条宽0.34米,厚度0.32米,石材材质为当地的花岗岩“芝麻灰”。
当时为了桥梁工程顺利进行,在桥上游二百多米的地方进行截流,河水从灵芝村虎形湾改临时河道流出,段实甫捐修这座桥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喜事善事。一众乡邻人人皆知是修了三年才成功的。在雕刻“段實甫捐修”的对侧桥墩最上层三角石上,则雕刻有“辛亥告成”字样,说明这座桥建成于辛亥年(1911),主导复建段氏宗祠戏台并参与两届编修族谱的退休干部段兆雄(1928年出生)老先生说“孝子桥经过三年才修成功是没有异议的”,可以确定,灵芝桥动工于1908年,建成于1911年,历时三年完工。英山著名儒医胡则寅(字续康,解放后曾任英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所撰《实甫先生传》记载:“先生幼孤,事母孝,生而序丰履厚,不以财富骄人……先生为其母祈年,宏大哲愿,捐修瓦寺前之石桥一座,以利行人。其桥为城南之巨功,费以数十万金计。先生用之不惜,孝思之笃可见矣”。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孝子桥”的缘故。
桥建成后,为方便南来北往客商在桥头歇息,段实甫又出资捐献修建了一座凉亭,当地民间熟悉的地名“马脚凉亭”。按照当地石材的通常密度2800千克/立方米计算,一根5.3米的石条重约1.6吨。抬动一根石条,如果人均负重100斤的话需要32人。一根石条从巨石开成毛坯,再用锤子凿子调节成垂直平正的规则形状,真得要“千锤万凿出深山”啊!我们可以推想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这座桥梁工程是何其艰巨。
桥自建成至今100多年了,当然扛过了百年一遇大洪水,桥依然稳稳的卧立在河面上,两边都呈三角形的桥墩和平直的桥面都没有变形走样,桥面石条之间的缝隙均匀,结构牢固。除了一百多年来无数脚步在桥面行走磨平了锤凿痕迹,百年日晒雨淋冰雪风霜侵蚀浸润,桥的石头都变成麻黑色外,其余都几乎无所损伤。一件善举捐修的桥竟如此结实牢固,不禁让人们既生感慨又想探究。想想有多个方面的原因让它百年不倒。基础坚牢:桥基深,在桥基下的河床上铺有整齐排列的石条,向上下游延伸一段长度,使桥梁基础沉降少、不移位,桥基不惧流水冲刷。结构紧密:从桥墩到桥面石头与石头之间基本严丝合缝,没有大的间隙,很少有填充物,小缝隙都用土法焊缝,即用煮熟的糯米饭捣石灰浆糊作为主要材料,桥上桥下没有看到用水泥的迹象,民间传说用了糯米几千斤。重岸基保护:在桥两头的河堤上,都分别自河床起基础砌了一段约10米长的护堤石墙,也用相同的办法焊得结结实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如果河堤垮塌那就难保桥不垮塌。行洪余量足:桥总共有八个过水孔,但经常过水的只有七个孔,东头一个孔很少过水,几乎被荒草覆盖。这是基于行洪安全余量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老《英山县志》记载为七孔,可能把这个孔忽视了。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桥自身重压,根根一吨多重的石条压得稳。大致是因为这些原因,这桥才百年不毁。
《实甫先生传》载,“宜乎乡族额之曰,'立功不朽',复经潮洲致仕石叟李公以“般若慈航”题赠,誉其功德浩大,非虚语也。”《英山县志》载:“桥工之巨,于兹为最。邑人赠以'般若慈航' 匾额,致仕潮州知府李士彬撰联云:
功德永无涯,伟矣哉,
西域比邱,布金满地;
杠梁成不日,小之乎,
东里子产,乘舆济人。
旋妾连举两子,人谓为修德之报。李又戏题云:
南国秾华,
于今结子成阴,
胜地合名桃叶渡;
夕阳芳草,
何日杖藜扶我,
闲游来过段家桥。
能赢得四方为官、曾为朝廷重臣的李仕彬盛赞,可见当时段实甫的孝善之举和孝子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注:李仕彬(1835-1913)英山人,晚年号石叟,原住南河邻近的方家咀乡鸡鸣河清水塘(现白莲水库淹没区),自幼因好学、才思敏捷被称为“神童”,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安徽司员外郎、四川司郎中、江南及河南道监察御史、杭州首府、潮州知府,光绪二十五年致仕回乡定居。
(来源:英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