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江边春水生,今日红山别样红。红山镇紧邻温泉城区,境内东、西二河交汇于此,“窗口”区位明显、自然风光旖旎、产业集蓄前行、文旅融合加速出圈。今天的沿着大河看英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山镇。
沿着大河看英山,近年来,红山镇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精心做好生态价值转换文章,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幅幅红色,绿色,古色的三色融合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红铸魂,赓续红色血脉阔步新征程。红山镇是全省少数以“红”命名的乡镇,曾是大革命时期英山人民创建的苏维埃政权“红山中心县委”所在地,领导周边9个县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红山镇板桥村党支部书记 明子辉说:“我们贺家桥是当时“红山中心县委”的所在地,当年管了包括岳西、太湖、罗田、浠水,是我们革命的摇篮也是红色根据地,当年刘邓大军,红二十五军都有历史在这里发生过,而且贺家桥红山中心县委这里有兵工厂、医院、银行、服装厂等等机构。”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板桥村在镇里的支持下建起了政治生活馆,一幅幅红山中心县委的史料记载被完整的收藏其中,其丰富的红色历史,成为了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同时,板桥村以流域治理为契机,大力兴产业、美湾落,把红色积淀为这片沃土的矿藏,成为追赶时代脚步的力量源泉。
红山镇板桥村党支部书记 明子辉说:“这几年绿色发展势头非常好,蔬菜建了有大棚,下面还有茶叶,包括美丽湾落,把我们板桥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和美乡村。”
一片叶子一张名片,一库碧水滋育茶山。在红山镇乌云山村,这里依托独特的山水环境,文旅、茶旅产业加速融合出圈,特色景观层出不穷,引领构筑起“处处是景、步步留人、时时消费、链链相融”的旅游大格局。
今年以来,乌云山村围绕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中心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对小微水体进行整治、完成茶园两侧绿化带的建设,为改善村庄环境,还对村域境内进行亮化,提升村容村貌,丰富村民业余精神文化娱乐活动。
湖北乌山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念文说:“通过水治理,一是提升我们乌云山整个茶园的环境,水域治理了以后,我们依山傍水的茶园更提升了档次,为茶旅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只此青绿山水间,逐梦前行共富裕。为了让好的山水资源转换为文旅融合发展,红山镇抢抓文旅融合机遇,依托乌云山自然禀赋和茶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6亿元建设玉泰丰民宿二期项目,集地域美食、康养休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
玉泰丰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汪炼说:“我们玉泰丰民宿二期自去年7月份投入运营以来,共接待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共10几万人次,观乌云山奇景,品农家饭菜成为我们茶文旅融合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旅游旺则带动产业兴。近年来,红山镇还全力以赴构建新兴业态,围绕金家墩、许家河、张家坊片区布局打造一二三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电商直播优势带动种养殖、加工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延链补链,链链互促,促进三产融合电商发展。
“大家好,欢迎进入直播间的小伙伴们,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款我们正宗的三联层手工石墨绒的艾条,今天有四款产品分享给大家。”眼前正在进行直播带货的是湖北英艾农业科技集团总经理吴杰,他正在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介绍自家的艾贴、艾条、足浴包等艾草产品,这家企业也是通过能人回乡创办的一家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新型农文旅融合电商企业。一年多来,公司就实现了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两百多名乡亲走上了致富路。
湖北英艾农业科技集团总经理 吴杰说:“我们公司目前在全网做了七个平台,目前在艾条单品类,这块儿我们每个月的销量是三百多万元。”
红山镇金家墩村党支部书记 段金魁说:“现在我村是户户种艾草,湾湾有艾作坊,人人有收入。”
一边是产业的蓬勃发展,一边是项目的加速落地,红山在精心做好“三色”转化的同时,以服务的姿态主动融入全县发展大局。
新一中的迁建是关系着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民生工程,项目在落户红山镇白铺村以后,镇、村通过开展河道清淤,岸坡防护,筑桥改造等工作,改善水资源生态环境,打造一个校美,河清的新校区。
主持人问:“新一中落户白铺村以后,咱们做了那些工作呢?”
红山镇白铺村党支部书记 阮中贵说:“我们村两委全力以赴,除了做协调工作以外,我们把集体的公用面积拿出来修道路,这个河道全长有1500米,道路宽度有20多米,河道扩宽以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这样河水就没有安全隐患了,河道整个就清干净了,到时就是一汪清水,环境非常漂亮。”
红山镇将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茶叶强镇、民营富镇、项目活镇、旅游兴镇、城建亮镇“五镇”发展目标,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服务功能区,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文旅康养示范带,城东新城建设示范片、城西工业建设示范片、环城旅游乡村振兴示范片等“一区两带三片”发展布局。
红山镇党委书记 叶晓华说:“ 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彰显红山优势,展现红山作为,贡献红山力量。一是坚持“生态立镇”,牢守“生命之源”。以“水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底线。二是坚持“文化强镇”,打造“靓丽名片”。围绕红山中心县委红色资源,谋划推进红色文化项目,力争把红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乡镇”。三是坚持“项目活镇”,构建“强劲引擎”。紧抓城东文旅新城发展新机遇,拉开红山发展框架,打造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各大功能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一二三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示范区,集聚青年人才,建成新型产业集群,带动种养殖、加工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延链补链,链链互促。”
(英山融媒综合报道 编辑:蓝洋 审核:黄炎 终审: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