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水,不舍昼夜而去。历史是过去了的人和事,人分大人物有意义的人物,还有芸芸众生;事分大事小事有意义的事。芸芸众生和小事随流水逝去,留下来的是大事大人物和有意义的人和事。把这些留下来的人和事从历史中钩沉出来,对后人是有教育作用的。
去年我参加一个文学活动,第一次到宁夏,第一次到固原,第一次上六盘山。对朔北的风物人情感受尤深,给我的人生积累增加了厚度。特别是在六盘山上,看天高云淡,感受毛主席当年的伟大胸怀,诗人气象,我辈只有一腔的崇拜与敬仰了。
六盘山山路盘旋曲折,从山下到山上的路肯定不止六盘。当地民谣说:“六盘山,十八旋,上山二十五,下山三十一。”我们在车上,也没有去记住这上山下山的旋数。上山之后,我看到的山巅是一块平地,铺满了一块块的水泥方砖,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的东面,是三面硕大的红色军旗,军旗旗脊白色的长条框内上,分别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黑字编号,三面旗帜叠起的旗面上,是江泽民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几个金色大字。
三面旗帜的后面,登上长长的台阶,就到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高大巍峨,气势磅礴,进入纪念馆瞻仰的人们川流不息。人们在这里读到红军出生入死,跋涉万里,流血牺牲,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进程。
我在纪念馆里,随着人流,把那实物和图片详细看了一遍,心里的崇敬与敬仰装得满满的。但给我最深印象的,一是毛主席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手迹书法有好几种版本,是毛主席在不同时期写的,各有千秋,其中的一种版本我特别喜欢。二是我在这里看到了有关红二十五军的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最早到达宁夏,最早翻越六盘山的红军,而且是在湖北诞生的红军部队,所以我感到特别亲切。
我对红二十五军这么关注,还因为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过一本《窑工虎将》的书,这本书写的是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的故事,还获过全国青年读物二等奖。徐海东是我们湖北黄陂夏店区(现大悟县新城)人,烧窑的出身,早年闹暴动,带领工农红军打了无数次胜仗,身上受了几十次伤,人称战神和“中国的夏伯阳”,是红二十五军的重要人物。徐海东解放后位列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名大将之中,毛主席曾多次说过:“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我的湖北老乡,军旅作家钟法权在近期出版的《最先到达的长征》一书中,对红二十五军和徐海东的故事也写得十分详细。
摄影:石峰
在六盘山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看到了有关红二十五军的记载,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红二十五军。
1927年11月湖北黄麻起义以后,鄂豫皖边界地区的工农群众陆续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先后建立了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后来,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两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以三十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坚持游击战之外,主力部队二万余人转战西进。1933年9月间,红二十五军遭敌包围分割,红七十五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到鄂东,仍保留红二十五军番号,红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1934年,红二十八军并入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
不久,中央派程子华到鄂豫皖传达中央指示,要红二十五军撤离苏区,挥师北上抗日,程子华留在红二十五军工作。鄂豫皖省委本来安排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参谋长,但徐海东主动提出让程子华担任军长,他担任副军长的建议。鄂豫皖省委同意了徐海东的建议,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红二十五军全军三千余人,辖第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和手枪团,于1934年11月开始了长征。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沿途经过无数次大小战斗,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以惊人的速度进入甘肃,于1935年8月15日攻占了甘肃的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县兴隆镇。由于追剿的敌人远远落在后面,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单家集休整了三天。
单家集的居民基本是回民,回族特色非常浓郁,他们对红军一点都不了解。这三天,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带着红二十五军的官兵们开展宣传工作,帮助群众打扫院子,担水,干农活。他们还带着队伍,抬着写有“回汉兄弟一家亲”八个大字的匾牌,送到兴隆镇清真寺,并送上了六只大元宝和六只大肥羊,以礼待人,同时向群众和阿訇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当地的回民群众和阿訇对红军的严明纪律、不派捐不拉丁不打粮草的行为十分拥护,阿訇还带着回民群众给红二十五军的官兵送来写有“仁义之师”四个大字的錦旗。
三天后的清晨,红二十五军休整完毕,没有打扰群众,悄悄地离开了兴隆镇单家集。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有记者到单家集采访时,当地的回族群众还深情地回忆,1935年8月,第一支进入宁夏西吉县的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并把在当时看来很先进的粉条制作技术教授给当地群众。如今 “红军粉”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益,靠做“红军粉”,西吉县王河村摆世忠家的年收入突破了三十万元,还带动了同村的十户人家成功脱贫。摆世忠说,粉条对我们这个家庭和庄子来说,它就是支柱产业,但它的技术是红二十五军传下来的。
我在六盘山上想起红二十五军,就是因为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的这段记录。
历史是存在有许多机缘的,这机缘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就在红二十五军离开单家集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长征到了单家集。因为有了红二十五军的群众工作基础,当地的回民群众了解了红军,对中央红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使得中央红军免去了大量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在单家集驻扎,毛主席在单家集还住了一夜。中央红军离开单家集不久,10月中旬,红二方面军也到了单家集,并且在单家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红二十五军离开了单家集后,翻过六盘山,继续长征,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由于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不幸牺牲,红军第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红二十五军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红军。
红一方面军也即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于1935年10月7 日在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后,于当天下午翻越了六盘山。在六盘山上,毛主席诗兴大发,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一伟大的诗篇:“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我在六盘山上想起红二十五军在单家集宣传群众和翻越六盘山的经历,本可以划个句号。但是我想到当年写作《窑工虎将》时,知道徐海东将军的另一个故事,应该一并写出来,那就是毛泽东主席找徐海东借钱的事,这事在党史资料上是有记载的。
1935年10月,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这时已进入严冬时节,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缺吃少穿,连温饱都成问题。如何筹到粮被,让战士们顺利过冬,便成为摆在红一方面军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了。
毛泽东同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多次开会商讨解决过冬被服、部队给养等问题,还在凤凰镇专门设采办处,由陕甘支队后方部部长杨至成任主任。杨至成走马上任盘算家底后发现,部队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多块大洋了。当时红一方面军有七千多人,要想渡过眼前的给养难关,至少需要两三千大洋。
杨至成将情况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着急道:“上哪儿去弄这么多的大洋啊?”毛泽东听了,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刚见面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他对杨至成说道:“我给你写个借条,你拿去找找徐海东如何?我相信,只要有可能,徐海东是一定会帮我们这个忙的。”于是毛泽东写了向徐海东借两千大洋的借条。
杨至成拿了借条找到了徐海东,徐海东看完借条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自从和中央红军会师后,他早该想到中央的困难了。虽然让经理部给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做了几套棉衣,送去了几包银耳,但就是没有想到该拨出一部分钱款去为红军解饥寒。如今反倒让毛主席亲自打条子来借钱,这可真是不该啊!
徐海东立即叫人把供给部长查国桢找来,问他:“咱们现在总共还剩多少钱?”
“还剩七千块大洋。”查国桢答道。
“那好,留下两千块,五千块给中央。”徐海东的手臂用力一挥,斩钉截铁地说道。
素有“守财奴”之称的查国桢坐在炕沿上,没有言语。他思量:军团首长决定了的事,他当然不该反对。可是,部队眼下正需要花一大笔钱支付部队伤病员过冬的费用啊!
徐海东明白查国桢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对查说道:“是啊,这点钱我们自己就不够用,若拿出五千块块大洋,就更不够用了。可是,你想过没有,毛主席开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要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啊!”
查国桢毕竟是一名经历了长征生死考验的老红军、老党员,听了军团长的一席话,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我们在陕南的时候,天天想中央、盼中央。你和吴政委当时都说,我们哪怕三千多人都牺牲了,也要迎接中央的到来。现在送去几千块钱,这算得了什么!今天,我不当‘守财奴’了。我这就去办!”
第二天,供给部派人把五千块大洋送到中央红军后勤部,杨至成高兴地说:“这下可救了急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同志都把这五千块大洋看作是雪中送炭。
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亲自写条子借钱这桩事。但毛泽东却一直记着,好多年之后,他还说:“那时候,多亏了那五千块大洋啊!”
从鄂豫皖苏区一路打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是一支传奇的队伍:在几支长征队伍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平均年龄最年轻,出发最晚,但最早到达陕北。这还不算,他们还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其他几支红军出发时浩浩荡荡,一路牺牲惨重,众多将士倒在长征途中,未能抵达终点,但红二十五军一路上抗击了三十多个团的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八百多人。红二十五军还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也是唯一一支发展地方游击师的红军,在商洛地区将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和陕甘苏区建设。红二十五军一共锻造出了九十七位共和国的将军。
我收回了我的思绪,从六盘山上下来。我仰望巍峨的大山,我看到了我们的红军先辈,那蜿蜒翻越的身影,那坚如磐石的意志,那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那为了中国革命勇于献身的豪情。六盘山,六盘山,你是长征红军将士的意志、气势、豪情凝聚的山,你是我们永远敬仰的山,你是我们心中神圣的山啊!
(编辑郑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