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铺是英山县杨柳湾镇的一个村子。进入杨柳湾镇街道后,沿老318国道前行,在离镇街道不远处,可见一栋装修古朴、精致的草黄色砖瓦房,房子大门上书写的是“三千竹语手工作坊”格外醒目,这便到了竹林铺村。
古老手艺一度荒废
自古以来,竹林铺村多竹。每家的房前屋后,总能见到一片竹园,竹林铺村也因竹子多而得名。
在上世纪70年代,竹子是这个村的财富。那个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离不开竹子制品,什么簸箕、筲箕、米筛等,都是缺不可少的,竹子是加工这些竹制品的必要资源。因此,村里不少人学会了加工竹制品的手艺,成为令人羡慕的篾匠师傅。
篾匠师傅靠着一身好手艺,闯荡竹子江湖,吃百家饭,赚千家钱,在那个连饭都难以吃饱的年代,着实让人眼馋。
随着社会的发展,肩挑背驮,碾米压面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而与此息息相关的劳动用竹制品也已成为记忆。
看着满村随风摇曳的竹子,村党支部书记陈功黯然神伤。这是一位身材修长、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斯文、有涵养。现年36岁的陈功,是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成为村里的领头人后,他就在心里暗自发誓,要让竹子产业重现生机!
202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老篾匠闫登胜家里,陈功与闫登胜促膝长谈:“我要把村里的篾匠师傅都组织起来,成立竹子产业合作社,建立三千竹语手工作坊,让传统竹子制品成为实用品和工艺装饰品。”这是陈功在走访全村20多名篾匠师傅后,成竹在胸,再次拜访闫登胜老师傅。
竹子制品华丽转型
陈功说到做到,他将318公路旁的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升级,融入竹子元素,建立了“三千竹语手工作坊”。闫登胜等篾匠师傅的代表作品,摆满作坊内的竹制橱窗,在温柔的灯光下,竹制茶具、玩具、乐具、用具、炊具等让人赏心悦目。一根根毛竹,经过师傅们的精心编织,蝶变成独具匠心的工艺品。
12月27日,冬日的暖阳洒在大地上。闫登敏穿上外套,带上爱人,拿着竹刀,来到屋后的竹园里。闫登敏找到一棵老嫩合适的竹子,抡起竹刀,砍伐竹子的声响传向竹林深处。不一会儿工夫,闫登敏将竹子砍倒,并麻利地修砍掉枝叶后,扛起竹子下山。
在自家的屋前大场上,闫登敏摆开阵势。他坐在一条长板凳旁边,双腿上铺着垫毡。竹子被去节、截短、开片,竹青和竹黄被剥离开来后,再被宽大的篾刀一层层地刮薄,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加工竹子的过程,有县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们全程跟拍和记录。
闫登敏年近60岁,在村子里的篾匠师傅中,不算年长,最年长的闫登胜师傅,年近70岁。这些老篾匠们,做梦也没想到,一度颓废的老手艺,如今还能发扬光大。
陈功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在成立竹子产业合作社,建立三千竹语手工作坊的同时,注重竹子产品的转型。他把篾匠们组织在一起,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灌输现代理念,让他们转型制作实用且具有欣赏价值的竹工艺品,然后通过影像网络推介,带活竹子产业,同时带红竹林铺村。
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在陈功的努力下,竹林铺村的竹子产业正在逐渐复苏。人们打开微信朋友圈,总能看到展示的各种精美竹制工艺品,慕名而来竹林铺村的游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是来购买竹制工艺品的,有的是来竹海采风的。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这也给竹林铺村竹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各地在建造花坛、农家菜园、产业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绿色环保的竹篱笆。陈功带师傅们外出参观学习了制作竹篱笆的技艺,这种需求量大的产品为竹子批量加工找到了出路。
陈功说:“我村竹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合作社的推介销售,从事竹产品加工的师傅们,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这一产业的前景后,纷纷返乡,拜师学艺,加入到这一行业。”
面对未来,陈功信心满满,他表示,合作社正在酝酿明年开春后竹笋的加工销售,这样可以使全村更多的人从竹子产业的发展中分享红利。
(通讯员:徐 俊 王定初 宋成琼 王江 黄 进 汪重阳 编辑:蓝洋 审核:黄炎 终审:汪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