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英山,自古出贡茶
而英山还有一种与茶相关
演变而来的戏曲
历经数百年发展而不衰
过年唱、正月十五玩灯唱
庙会唱、婚嫁寿庆唱
一年四时八节都要唱这种戏。
而今,坚守与传承它的
是一群“老戏骨”
今天跟随笔者的镜头
走进他们的世界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
英山县采茶戏剧团在杨柳镇翻身湾村演出
开展一场演出活动
他们需要提前一天到现场
由于经费有限,搬运设备、舞台布置等
都是剧团成员自己动手。
他们不像专业剧团有个系统的训练
为了今天的演出
有的演员甚至从几百里外的务工地赶回来。
王贤臣(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就演出角色和剧本进行安排
没有专业的化妆师
没有大品牌的化妆品
演员自带化妆品
自己给自己化妆。
演出前的化妆
杨三孝扮演者胡峰
是当地乡镇应急救援队负责人
因为爱好,刚从一个夜晚工作现场
赶到今早的演出地点
匆匆忙忙地化妆,生怕哪一点不到位。
演出现场
这个剧团一人多能
演出同时还要客串音乐师。
候场的演员
现场的观众大多数当地年纪大的老年人群体
演员负责现场乐器同时
还要负责音箱、字幕等
一些演员不记得下一次出场的台词,现场看脚本。
临上台之前,再一次预演
72岁的郑正金,来自隔壁乡镇
5分钟的台上演出后
感觉有点接不上气
赶紧坐下来休息一下
为了使采茶戏得到很好地推广
市级传承人徐贵妃开起抖音直播
因配角临时有事
不能参加今天的演出
王贤臣临时客串角色。
散场后的简单卸妆
英山县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英山采茶戏,原名“哦呵腔”,又称“东腔”,是打锣腔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鄂东北英山、罗田、浠水一带的民歌、畈腔、薅草锣鼓、灯调、采茶调等,由初期的零散腔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湖北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英山采茶戏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为主要特点。其声腔分为主腔、花腔(小调)两大类。主腔高亢婉转、起伏跌宕,具有以眼起唱、男女分腔、音域宽、连续跳度大、南北音乐交融等特点。“英山采茶戏”不用丝弦乐,伴奏锣鼓沿用采茶戏专用谱,唱词、念白、帮腔采用英山地方方言。与“东路花鼓戏”虽系同胞关系,但在旋律音列、主干音、音阶调式、骨架旋律以及表演技艺等方面却不尽相同。它既可在舞台表演,又可分散唱坐台戏,完整的保留着原生态的唱法、身段以及伴奏方式,这在其它剧种中已属鲜见。其内容大多以宣传忠、孝、节、义等礼仪为主,语言朴实、精炼,是古老大别山文化积淀的产物。在清朝咸丰年间随移民流入皖东南,为“皖南花鼓戏”这一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本省周边地区的楚剧、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英山采茶戏的形成过程、传承经历对研究地域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很高的价值。2009年5月,“英山采茶戏”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王贤臣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使项目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王贤臣走访全县各地,邀请各个行业爱好采茶戏的戏友一起,于2020年组织成立英山县采茶戏剧团,他们凭着一种执着、一种精神,为了一个爱好,使采茶戏得到发扬和流传。
(通讯员:王江 丁凤莲 编辑:刘锦芮 审核:段冕 终审:石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