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首届网络评论作品创作大赛㉗】传承活字智慧,打造多彩英山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这是毕昇在浩如烟海的史料记载中留给人们的唯一印象,毕昇究竟是哪里人一直不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英山偶然发现的一块石碑,解开了这个困扰学界多年的谜题,引起全世界关注,让世界关于印刷术起源的争论迎来了尾声。千年时光,活字智慧,在英山的版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刻字以泥,得取材于地之智。群山环绕,谷地丰饶,位于大别山腹地的英山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辅以充足的光照与丰沛的降水,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东汉末年,英山就曾以“茶”闻名天下。时至今日,英山的茶叶种植区已超万顷,著名茶种“英山云雾”更是被两次评为“湖北十大名茶”,成为英山“拿得出手”的“绿色”名片。紧紧围绕着自然资源而诞生的,还有药田。茯苓、天麻、苍术......英山县药材种植品种繁多,年产近十万吨,是全国重要药材商品基地,也是湖北重点药材产区之一,享有良好声誉。山水之间,罕见地热资源另辟产业赛道。东西南北四方温泉,以捧月之势将英山包围其中。旅游、运动、康养,地热延伸出各色产业,又统一汇入了英山发展洪流。此刻,看英山,是郁郁青山,是生于自然、成于自然的共荣相安。

排字作版,得化零为整之智。独步则形单力寡,共进则事半功倍。建国初期,农村合作社团结起了村民们分散的力量,以共同生产来抵御风险、寻求发展。新世纪前后,英山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运作模式,扩股集聚资源,支撑起规模更大的经济活动,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生产之外,是更大的挑战——销售与经营。英山茶历史悠久,但在早期,县内茶企小、多、散,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得消费者青睐。直到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号召建立“六统一”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和“四标合一”标识,英山云雾才正式“合流”,迎来了规范化生产,并顺利地打出名号、成功出圈。如今,有着“中国茶文化之乡”、“国家茶叶强县”称号的英山,茶叶已超过粮食成为县内农村的第一大产业。此刻,看英山,发展潜力巨大。

印字成书,得传文育人之智。大别山边,陶家河畔,曾有一群少年奋勇御敌、殊死血战。他们是最年轻的红军队伍——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红二十五军。“牛背脊骨”之战,在十倍于己方的兵力围剿下,红二十五军借天险大战三天两夜,重创敌方。恶战期间,陶家河人民无惧生死救伤送饭,成为红军后方最坚实的后勤屏障。今时今日登山观光,炮台、战壕依旧可见,青山忠骨与满山杜鹃相互映照。几十年前的军民鱼水之亲,在陶家河后人亲手种下的一颗颗映山红中延续至今。远处,“红军之家”游客不绝,在与红军旧物的近距离接触中,红色基因正以更生动的教育形式融入人民心中。此刻,看英山,是铮铮红山,是英雄未远、薪火相传的文明内涵。

时光悠悠,岁序轮转。印刷术早已历经重重革新、惠及世界,活字智慧也不断地指引着英山人民寻求发展。得天授、因地成、以人传,多彩英山步履不停,将以更加蓬勃的姿态邂逅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藐丹(宜昌市夷陵区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