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首届网络评论作品创作大赛㉚】生态发展路 “毕”绿家园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直接借用刘禹锡的这句话用在英山这座城市身上,英山因“毕”而名,因“绿”而灵。邂逅英山,遇见毕昇,自然而然成为一件令人满心期待的事情。

翻开地图很容易找到英山地理坐标。英山,这个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腹地南麓,具有典型“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的山区县,近年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充分挖掘自身山水生态禀赋以及人文历史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贴合英山自身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是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是最大的资源优势,用好生态优势成为英山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英山出台实施《关于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实施方案》《关于英山县争当“华中全域旅游排头兵”行动方案》《英山县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工作奖励办法》,守“绿”换“金”、添“绿”增“金”、借“绿”生“金”和聚“绿”成“金”,守牢大别山生态屏障和白莲河重要水源地使命,推动大别山主峰风景区提档升级,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和治污攻坚战。2023年英山全县国、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94.7%,位居黄冈第一、全省前列。现在,“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已经成为英山成功做好做活原生态文章的鲜活有力见证。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英山创造性地用好用好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文章。英山持续推动特色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转型升级,重构供应链搭建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茶叶、中药材、蔬菜等根植性特色产业建设,成功打造出茶叶“英山云雾茶”、道地药材“英三味”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评估达32.47亿元,英山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英山探索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企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种养托管等多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帮助50%以上的村实现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带动全县50%的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英山还以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为契机,探索“红古绿”三色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春可赏花品茶、夏可避暑漂流、秋可登高赏叶、冬可沐泉滑雪”,形成“一河穿五桥、两岸连八园”的“一河两岸”文旅康养集聚区。

英山则是闻名遐迩的毕昇故里,英山充分做好做活毕昇这篇“名人文章”,通过放大毕昇效应,持续擦亮毕昇名片。召开毕昇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 《毕昇研究文集》《毕昇·英山》《毕昇文化研究》,创新打造毕昇IP,创作黄梅戏《布衣毕昇》和情景剧《千年之约英山会》。与此同时,不断开发推介当地毕昇人文资源,先后建设毕昇森林公园、毕昇湖、毕昇墓、毕昇纪念馆、毕昇纪念园以及毕昇文化产业园,全方面多领域让享誉全世界的毕昇从“沉睡中醒来”,为英山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英山有故事,山水皆文章”,已经成为了英山共同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的一致共识。英山成为“有故事可讲”的绿色英山,更成为“有文章可做”的生态英山。

一山一水生态路,一“毕”一绿家园情。今天,珍惜好呵护好英山的山水资源,开发好利用好英山的绿色禀赋,构思好谋划好英山的生态文章,这一切都赋予了英山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更大底气和更强信心。绿色发展改变英山,生态追求成就英山。透过英山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们欣喜看到了,英山既是绿色的英山,更是生态的英山;既是发展的英山,更是创新的英山;既是实践的英山,更是成功的英山。英山也必将不负重托、齐心奔赴,成功书写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的绚烂恢弘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艺婷(福建省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