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将超40℃!英山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

今天(7月24日)07时12分,英山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预计今天白天,英山大部分乡镇最高气温将升至38~39℃,局地可达40~42℃,请注意防范。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暂停或者取消户外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按照规定停产。

出现中暑

我们应该怎样开展紧急救助呢?

如果身边有人突发中暑,可使用这四步急救法:

01“移”

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位置(如走廊、楼道、树荫下等)或空调房内,远离高温环境,同时解开患者衣物,将双脚抬高,使其平躺休息,如果病人有呕吐现象,则让其侧躺,保证呼吸畅通;

02“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毛巾裹住冰块,敷在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处;

03“饮”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其饮用一些运动饮料或加少许盐的冷开水,注意不要猛饮、多饮,以防止引起呕吐、腹痛等症状,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04“擦”

用凉水或冰水反复擦拭病人身体,扇风进行降温,每10分钟测一次体温,一旦体温低于38℃,需停止一切冷敷降温措施,以免导致低体温。

若出现头晕、无力、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刻脱离高温环境,尽快降温,病情严重者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在等待救援期间,还要进行快速、有效、持续的物理降温,要知道严重中暑意识不清之后30分钟内若体温无法降下来,就非常危险了。如自行运往医院,在运送途中应积极采取冷敷等物理降温措施,为减少损伤、保护重要器官争取时间。

走出误区,预防中暑不踩雷

误区1

中暑的人,体温都高

真相:热衰竭患者的皮肤有可能是冰凉且潮湿的。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快且虚弱,呼吸急促且浅,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正确做法:

此时患者仍然需要降温,应立即饮用清凉不含酒精的饮料,适当通过湿敷、泡澡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换上轻便宽松的衣服,充分休息。

误区2

来瓶冰镇啤酒或冰镇可乐,咕嘟咕嘟灌下去,消暑解渴,一个字“爽”!

真相:饮用含酒精和大量糖分的饮料,并不能达到给机体补充水分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失水,也就是俗称的“越喝越渴”。另外,饮用冰镇饮料还有可能引起胃痉挛。

正确做法:

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少每小时喝2-4杯(500-1000 mL)凉水或淡盐水,尤其是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时,可少量多次地饮用运动饮料。当然,由于某些疾病导致需要限制液体摄入及需要低盐饮食的情况,则应咨询医生。

误区3

天太热,吃点水果就行了

真相:高温天气下更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尤其是蛋白质,只吃水果可不行。

正确做法:

少吃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但要注意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钙。

误区4

吹空调不健康,吹电扇就能防暑

真相:电扇确实可以促进散热,然而一旦环境温度升高到32℃及以上的时候,防暑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正确做法:高温天气时,尽量待在有空调的室内,除了家里,商场、超市、图书馆等有空调的公共场所也是避暑的不错选择。还可用凉水擦身降温。对于家庭“煮”妇(夫)们,如果长时间烟熏火燎地做饭,应特别注意多喝水,并经常离开厨房透气,或者想办法让空调的冷气进入厨房。

误区5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让我们跟阳光玩游戏吧!

真相:贸然在高温环境里活动,常常会导致胸闷气短,心跳加速甚至晕倒,夏季户外活动时,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到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

正确做法:高温天气里最好避免外出,如要外出,最好选择在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多在背阴处活动,避免阳光直晒。如果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活动,应逐渐增加强度,逐步适应环境。

如果想锻炼对高温更好的耐受力,应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或在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如果未来需要去炎热地区工作,应有一个适应气候的过程,再进行强度大的工作。

(来源:英山县气象台、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