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实体空间,其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正在逐渐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其作为媒介的传播价值。复旦大学城市传播研究团队提出,如果将可沟通城市将沟通/传播视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城市的构成基础,各类主体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和意义生成等多种传播实践活动,在人性充分实现维度上的多重可沟通性,从而使城市成为基于文化认同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
众所周知,英山县是红色苏区、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是红25军北上长征集结地、红27军组建地、红28军重建开辟的根据地,是大别山区唯一“抗日模范县”,这是英山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更是自信自强、光鲜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中,如果借助“可沟通城市”理念,可以更大程度实现英山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多元融合,传承英山红色文化基因。在保护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基础上,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打通红色资源转换通道,大力探索红色文化、毕昇文化、黄梅戏文化、茶文化、大别山民俗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方式,通过“红色+产业”“红色+功能区”“红色+公共设施”“红色+乡村”等方式,积极吸纳时代元素,通过载体创新、形式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让红色文化历史变得更加鲜活,适应广大观众求新求变的观看和学习需求,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时空平衡,激活英山红色文化生命力。媒介理论认为倚重时间的媒介不适合远距离运输但却利于文化的传承;而倚重空间的媒介能够广泛传播知识却不易保存,使得讯息传播只着眼于短暂的当下。譬如,可以邀请当地老红军现场讲授、年轻干部参与讨论、群众现场情景式演绎、青少年研学旅行、品读红色书籍、开发红色精品课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度解读英山红色文化及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引导人民群众更深层次地理解英山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铭记过去,不负未来;还可以通过构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等特定的文化空间,建设有史可讲、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事可说的红色文化长廊和红色教育基地,探索红绿古融合发展旅游新模式,让文化与旅游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让毕昇故里·康养英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虚实镶嵌,放大英山红色文化魅力。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下,充分运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引入AR剧本杀、沉浸式演出小剧场、AR导览等创新元素,或采用虚实结合、影像与表演相融合的方式打造经典曲目、剧作、舞台,或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动漫、影视、音乐及文创产品,或实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足迹,同吃“红军餐”、重走红军路、齐唱红色歌谣,创新活化红色历史体验方式,改变红色景点传统单一的静态展陈模式,使游客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英山历史,增强体验感、参与感和代入感,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答好新时代的新考题。
内外贯通,讲好英山红色文化故事。在推进红色文化传播辐射上,英山应坚持县内县外一体化发展,在县内,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英山县烈士陵园、段氏宅等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英山红色小镇、红色村落、红色社区、红色民宿等红色“拳头产品”。在县外,可联动罗田、浠水、蕲春及安徽岳西、太湖等大别山区域城市,全域联动化整体打造红色景区,在红色教育、体育运动、休闲农业、历史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培育延伸产业链,打造环大别山红色旅游经济圈,将英山的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红色血脉,弦歌不辍。伟大的长征精神穿越时空,澎湃着无尽的发展动能,红色英山必将在“两山”理念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中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让强国复兴的乐章更加雄健激昂,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