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叠翠,云绕英山,古韵今风,共绘诗画长卷……英山,这方被自然与历史深情拥抱的灵秀之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千年前,毕昇于此地以匠心独运,发明活字印刷,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之路;而今,英山又以绿水青山为笔,生态发展为墨,绘制着一幅幅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新图景。从古朴的村落到现代的田园综合体,从静谧的山林到繁忙的茶田,变化的是时代的步伐,不变的是英山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与使命。英山,正以她独有的方式,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向着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青山绿水间,生态之美跃然眼前。英山县,一个拥有“唐朝的天空,宋朝的流水”的地方,山水之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诗意。昔日,英山或许默默无闻,但今日,她以“生态立县”为战略,让绿水青山成为最动人的底色。英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畈河小流域治理成就大风景,打造和美乡村,确保清水长流;小茶叶蝶变金叶,云雾茶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小县城展现大变化,四城联创提升城市品质,居民幸福感倍增。英山人深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将呵护山水视为己任,守牢大别山生态屏障,白莲河水源地清澈如镜,碧水保卫战和治污攻坚战成效显著。英山人在保护绿水青山的道路上从未停歇,通过做足“绿”文章,英山实现了在保护中谋发展、于发展中强保护的良性循环,书写了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沃土上,毕昇精神熠熠生辉。提及英山,不得不提的是毕昇,这位伟大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者。近年来,英山以文化为引领,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毕昇精神为核心,深耕文化沃土,举办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其中“毕昇文化节”尤其引人瞩目。文化节不仅是一场对古代智慧的致敬,更是一次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盛宴。它通过现代手法重现古老技艺,让活字印刷术在数字化时代再次焕发生机,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在深度挖掘毕昇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英山创造性地构建了独特的毕昇IP,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毕昇的故事焕发新生。此外,英山还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播,长征精神的红色印记,岩河岭精神的坚韧不拔,凤凰琴精神的默默奉献,这些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英山独特的文化生态。2023年度,英山迎来了689万游客,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1.8亿元,同比增长了22%和32%。英山的“文化兴县”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其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产业兴旺处,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英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了绿色发展的杠杆。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策略,英山巧妙利用茶叶博物馆、道地药材文化馆等平台,催化了产业裂变,催生了“英山云雾茶”“英三味”等知名品牌。其中英山云雾茶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品牌价值高达32.47亿元,成为国内茶叶界的佼佼者。英山县还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英山的天麻、茯苓、苍术、桔梗均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通过“种茶”成为“种风景”,“守绿”换来“真金白银”,英山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英山,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两山”理论为引领,奏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美乐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英山人民正奋力奔跑在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赛道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践行这一理念,英山定能跑出守“绿”换“金”的幸福日子,跑出借“绿”生“金”的蓬勃生机,跑出聚“绿”成“金”的辉煌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芷欣(武汉市江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