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那些象征文明的珍贵简牍被岁月尘封
简牍上的字迹也被时间湮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三代文保人
接力修复了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
这些珍贵的简牍
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远古文字
也为国家信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佐证
2024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方北松
总书记在云梦看见的长文觚等,就是我们保护修复的。
云梦博物馆一共有3000多枚简牍,其中有2000多枚是我们修复的。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最普遍的书写载体,被誉为学术价值最高的文物,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员最钟爱的“历史讲解员”。
简牍包括楚简、秦简和汉简。而楚简,又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墨迹文字。
楚国八百年
411年定都荆州
荆州也因此成为
战国楚简出土最为密集的地区
作为荆州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家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吴顺清就有机会接触到简牍这类珍贵文物
2023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
吴顺清
如果是保存得比较好的简(牍) ,出来的简本色应该是竹黄色,很漂亮。但是,保存再好, 它一遇见空气,很快就会发黑。这个过程只有几秒钟,最多一分钟。最后还是看不到字
由于深埋地下数千年,简牍出土时早已炭化,与泥土混为一体,含水率往往高达500%以上,无法直接用手接触,因此被称为饱水简牍。饱水简牍的修护,一度是世界性考古难题,也是吴顺清这一代文保人,决心要解开的难题。
吴顺清表示,自己就是有一颗好奇心,别人说做不到,那自己就非要做到。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
吴顺清成功研发出
干缩竹简润胀复形技术
令蜷缩千年的竹简伸直“苏醒”
毕生匠心守护
重现文物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