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英山 | 不墨乌云山

乌云山——大别山鄂东名珠村,这个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却有两张响亮的名片——全国第一座茶叶公园、全国旅游名村。

远远望去乌云山村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这里诗意般的山水,青山如黛,湖水凝蓝,红花似火,茶叶飘香,四季风光旖旎。酷似古诗描绘的一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乌云山因长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地处县城城郊,三面环山,南面临水。从英山西河百里秀起点步行两百米,就见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眼前,上刻“乌云山茶叶公园”七个大字。公园的右边是茶叶公园广场,面积有两个足球场大,是村里举办活动和村民休闲的地方。广场的下方是一排排别墅,在高速路高架桥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气派。

从广场向前放眼望去,顿觉豁然开朗,正前方是半月湖,湖面并不大,因形如弯月而得名。湖面四周道路环绕,茶园叠翠,小楼林立。在湖的弯月处有一座徽派建筑的小楼,远看就象是大泳池中竖立的跳台。微风随来,水波不兴,三五游人,摇一画舫,在碧波中荡漾,把酒临风,吟诗唱赋,与岸边婆娑起舞的垂柳,相映成趣。若是到了晚上,天上月朗星耀,路边灯火通明,倒影浸在半月湖上,仿佛梦中天上的街市飘落人间。因半月湖的存在,乌云山更添了几分灵气。

这就是乌云山山水画画的底部。

再沿两边的环形公路向上走,穿过一片片茶园就来到乌云山村部。这里西边是乌山春茶厂,东边是乌山春茶楼,南边是漫山遍野的层层茶园,是乌云山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亦是游客体验游的活动园区。游客至此,除了欣赏茶园风光,还可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

草长莺飞、茶叶飘香的季节,游客纷至沓来,茶园处处歌声飞扬,采茶女身背小茶蒌,穿着鲜颜的服装,纤纤玉手在嫩芽上飞舞,村女和游人交织在一起,其乐融融。

采完茶后,再到茶楼慢慢呷一口用英山清泉水冲泡的英山云雾茶,闭目养神,听一曲地道的英山民歌曲,尔后到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餐馆品赏一顿原汤原汁的农家饭菜。神仙一般的日子,千里快哉风!

如这是乌云山山水画的中部,再往上就是画的顶部。仰望乌云山仿佛矗立眼前的巨大的丰碑,黄墙红瓦,飞檐翘角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

我拾级而上爬上乌云山顶,山顶是一进三重的乌云寺寺院,这里寺庙始建于唐朝,相传有高僧云游路过乌云山,见此地处三山夹两河之中,前面丘陵平缓起伏,主峰乌云顶一峰突起,气势巍峨,四望群山绵延,万山来朝,便在此建寺。据记载,乌云寺是湖北省最早供奉弥勒佛的寺宇,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佛教活动场所。历代游历仙人、高僧先后来此传经布道。

登顶一望,但见乌云顶岩头矗立,倚天对日,飞檐排雾,画栋流霞,亭台溢彩,楼阁生辉。据当地人介绍,寺庙数度损毁重建,建国初仅三十平方米。寺院依山就势,相继建成上山公路、大雄宝殿、弥勒殿、寮房等,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

绕石阶东行,有一天然石井,井中有一石壁,碑刻“弥勒堂”。寺后百米,悬岩峭壁,最上一石中裂,树生甘棠,枝干曲蜷。相传甘棠象征清政,凡达官贵人游山至此,品尝甘棠一叶,味甘甜者为清官,味苦涩者为贪官,而贪官者,自觉心虚,不敢品尝。寺庙殿堂众多, 寺后有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坐佛石、无字经碑等省文物保护景点。

晨钟暮鼓间,泡一杯高山茶,坐在干净的石条凳上,看天上云卷云舒,山间花开花落。回望寺内橙黄色的墙体,紫砣色的琉璃瓦,青灰色的廊柱,洁白的浮云,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不得不感慨:“世间好语书谈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从这里鸟瞰乌云山村,碧水蓝天,山林茂密,茶园翠绿,道路如玉带环绕,新村小楼一排排,亭台楼阁点缀其中,如诗如画,活脱脱泼墨大写意。

下山的时候,乌云山脚下的英山八景之一的著名乌云朱迹是不能错过的。具有神奇色彩的“乌云朱迹,又名“倒挂仙人”。有巨石如削,高数十丈,天然的石迹状如手抱婴儿的妇女,倒挂其上。相传此妇遇贼,宁死不辱,殒身岩下。不知何朝何代有诗人题诗石上,诗云:“壁间仙影倒悬奇,手抱婴儿几度悲。云鬓摧残添野棘,霞裳剥落积封泥。血斑溅石千年恨,性烈惊猿五夜啼。试问两人当日事,拼生岩下为阿谁”。诗词楷书朱色,以湿巾拭之即现,尽管风摧雨洗,永不变色。挂倒岩的背面,有一石涵,状如澡盆,名日“洗儿池”,常年积水,久旱不竭,传说“烈妇遇贼,于此处分娩洗儿”。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乌云山不是名山大寺,但她处独特的山水茶园之间,清新脱俗、小巧玲珑、巧夺天工,是新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胡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