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尖上火更红——记英山县河道堤防建设管理局驻石头咀镇杜家山村第一书记张振兴

说到杜家山,人们心中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火炉尖”。在英山革命史上,著名的火炉尖战斗,就发生于此。谭扶平当时的县委书记,用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因此,火炉尖是一个极不普通的山峰,杜家山村的一切也就有别于其他地方了。



今年47岁的张振兴,是英山县河道堤防建设管理局的一名党员干部。2016年,他怀着敬畏的心情,受党组织选派,到杜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

说起最开始来到杜家山村时的印象,张振兴仍历历在目。从县城出发,沿西河省际公路一直北上,走完金家铺镇进入石头咀镇地界时,同行的人指着河对岸,最高处的山说那就是杜家山。此时,河上没有桥,需行至毛家坳村的跨河大桥,再折返方向经由板桥村、水口村、付山村,然后走“十八弯”一样的进村公路,曲折而上。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尽管杜家山村是一片“红色土地”,但行进在村里,一点“红火”的迹象都感受不到。走过一个个山间湾落,翻越一座座山坡峰岭,看到的是破落衰败,虽然建有楼房,但多数大门紧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偶有人迹都是白发老人。田地里荒草连天,东垮西塌,河流里乱石横空杂物成堆。这般景象,叫人揪心,村里贫困户江汉平拉着张振兴说:“要赶紧想办法啊,任这样下去,是死路一条。”

这里有山有水,有土地有山林,为什么还是如此贫困?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张振兴脑海里。通过几番入户调查,他终于得出了其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二是村民增收渠道狭窄,农业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小;三是村民整体素质较低,思想不解放,有带动力的能人都外出打拼。 找到了原因,断准了症结,就要顺势努力,对症下药。



几年来,通过投资45万元,与付山村共建“富山大桥”,打通了出行不便的瓶颈;还新建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使村民办事有场地、干部服务更便捷;扩宽硬化水泥路7公里,实现通村、通组、通湾公路全覆盖。

有了较好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民发展的士气提升了,张振兴和“村两委”一鼓作气,乘胜而进,引领和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此时,在外打拼成功、事业有成的刘末良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他把在外打拼的劲头、在外发展的理念,带回来了,并用在村里的发展上,使村民看到曙光,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与华中农业大学牵手,在县镇农业部门技术支持下,发展100亩红菜苔、红汗菜制种项目,前期卖菜后期卖种子,一亩可增收5000元,贫困户江小龙说起这个富民产业,乐得合不拢嘴说:“这在以往是想不到的事,一棵菜能赚回两棵菜的收入,没有张书记和刘支书的带动,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全村56户一般贫困户,都发展了这项产业,大家增收的同时,更感受到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及发展的美好。 今年,杜家山村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与市场主体楚草堂公司合作,新建起产业基地80亩,其中苍术20亩、栀子20亩、红栀子7亩、柴胡3亩,油茶30亩,有力有效夯实和促进了村合作社的富民增收力量。还继续多渠道发展、两条腿走路,种植的同时还发展养殖产业,年均出栏山羊320只、牛50头、肉猪338头、家禽2680只,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更鼓励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打零工,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年累计增收3万元。走在村里各个产业基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茁壮成长景象,曾经无比担忧的贫困户江汉平,再次拉着张振兴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你吃苦了!”不善言辞的张振兴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的,张振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发展节奏,他从2月11日起就坚守在村,天天走访从武汉、黄州回来的人,问情况、安抚情绪,阵阵不离。4月初,疫情向好,因疫情停顿的杜家山水库整险加固工程,第一时间复工,目前已接近尾声,从今以后,水库将安全度汛,起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调节作用。初夏时节,气温迅速回暖。贫困户江幸平说,村里又发展了30亩红辣椒产业,和50亩冷水稻产业,大家都争先恐后报名要求参与。这在以前,村干部没有挨家挨户宣讲,磨破嘴皮子,是没有人敢于尝试的。这几年,村民看到每一项新产业带来的新收入、新变化,也就拔掉思想藩篱,勇于尝新、乐于开先河了。

站在“富山大桥”桥头,回首仰望杜家山村,火炉尖山脉绿意正浓,发展正火。通过对杜家山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扫描,深深感到火炉尖上火更红!

(通讯员 余志敏  朱祥 编辑 蓝洋)

(作者:余志敏 朱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