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之后回甘浓 ——记英山茶人杨先进

“能制作出如此好茶的,一定是处事严谨、追求完美之人”。一位高僧品过“天花坪云雾茶”后如此感慨。

看杨先进炒茶是一种享受。一双灵巧的大手在铁锅中上下翻飞,翠绿的茶草被高高抛起、落下,白色的雾气伴着茶香从锅中弥漫开来。那双厚实且粗糙的大手,显然是常年在高温里磨练的结果。

“手法不同,锅温掌控不当,制出的茶叶不仅外形、色泽不同,泡出的茶汤颜色、香气、滋味都不同。”说话间,抛、揉、搓、提手法一气呵成,看得人眼花缭乱。杨先进说,抛撒的目的是让茶叶散失水分;揉捻是让部分茶汁外溢,增加茶汤浓度,同时使茶叶条索紧细;搓团是为了固定外形,让茶条卷曲,最后进行的提毫,是为了让茶条毫毛显露…… 

正是这手精湛的炒茶技艺,1989年5月20日,杨先进的名字出现在首批“湖北制茶大师”(绿茶类)名单中,他所制作的天花坪银毫以总分98.8分拔得头筹。杨先进拥有了区域制茶人一生向往的最高荣耀。

勤奋,他从帮手变成制茶能手

人生“无极”,制茶研茶之路与修身之路相伴,“开挂”的人生离不开“蓄电池”的精神,不断充电,不断释放能量。

“1985年夏天,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之地,种下去的都是幼苗,”如今高高低低的茶园,一垄垄、一行行,翠云一般横在山谷和岭上,一株株茶树长势喜人,正吐露新芽。站在茶树间,眺望茶园,杨先进忍不住掬起一捧新芽在鼻尖,深吸一口茶香。“从种茶、制茶到卖茶,我这一辈子就是和茶叶打交道的一辈子。”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飞流直下,如白驹过隙。

从青春少年到直奔耳顺,35年,他的工作履历只有七个字“制茶,当福利院长。”1985年,不满20岁的杨先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天花坪茶场务工。在“老师傅”面前,他只是一位“毛头小伙”。一开始干活就在这“鸟不下蛋”的高山上。然而,这个看似上苍有意“贬人”的安排,让杨先进有了潜心研究机械制作名优茶的精力和机会。

当时,他被安排做帮手,专门负责给制茶的师傅烧火添柴。以前只是喝茶,但从未见过制茶的他,对淡淡的茶香充满了好奇,萌发了学习制茶的想法。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平日里,他一边烧火,一边偷偷观察制茶师傅的炒茶手法,什么温度下锅、怎样翻抖、如何揉捻……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动作,他都熟记于心,并在脑海中循环播放了无数遍。

半年后,杨先进从茶场的一名烧火工变成了制茶工。在茶叶生产旺季,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忙碌在炒锅前。可他从不喊累,他一心想着把茶叶做得更好。

“那时候条件艰苦,制茶的时候都是用煤油灯照明。”刚开始,昏暗的灯光,加上掌握不了翻炒时的力度和节奏,杨先进双手手臂常常因为刮蹭到锅边,被烫起泡。“制茶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活儿”,通过刻苦的练习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还自创了一套独有的杀青口诀——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透闷结合,多透少闷。

勤劳、善良颇有制茶潜质的杨先进引起了区域内制茶名家叶道贵的注意。在专家的提携和培养下,他潜心钻研制茶技艺。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成长为县域内数一数二的高手,炒制的茶香味甘甜、滋味醇厚,成为市场中的翘楚。

开拓,他和家人一起承包茶场

人有品,茶亦有品。天花坪茶之品,是极品。

原生态,天养成。天花坪云雾茶,开水冲泡,叶片伸展,鲜活如初,满室生香。品之如清泉甘露,顺滑爽口,喉底生津。

山里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一片茶叶,看起来无足轻重,却又妙不可言。茶与人从来都是分不开的,不知道还有多少像杨先进这样的老茶人,在深山里坚持着对茶的一份执着和热爱。唯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品尝,去体味每一杯茶,就是对制茶人最好的敬意。

“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1989年12月,组织上认为杨先进在茶厂是“大材小用”,有意培养杨先进,安排他去组建雷店镇福利院,这一干就十八年。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杨先进是一个骨子里“务实、干净”的人,2006年他被湖北省民政厅和财政厅联合表彰“优秀农村福利院院长”。 

2007年天花坪茶厂因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困境。在村镇两级负责人的动员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茶场。耕锄培土、扯草拔茅、修剪采摘、整地抽槽……勤劳的他把茶园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的呵护着。

漫步天花坪,在山之侧,塘之畔,住下来,静下去,在碧水蓝天里问茶品茗,我不知不觉坠入了 “水派江淮,极目楚天”的梦境,这梦便由那漫山遍野的杂花生树和云雾茶渲染而成。

阅人之道,可以观大略,也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严谨、认真、肯吃苦是杨先进的工作态度。茶场承包初期,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是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加工制作好茶叶必须要以品质取胜。为了保持茶叶的品质,杨先进凡事亲力亲为,他曾经三天不眠不休,坚持加工制作茶叶。当他把自己亲自制作的茶叶拿到市场上去卖时,看到顾客对自己的茶叶赞不绝口,他感觉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先进还是县域内致富带头人,多年来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次参加制茶的学习培训,并学会了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进行销售,用新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为拓宽茶叶销路,杨先进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销售电商平台,多渠道进行农产品推广与销售。

2019年,他所领衔的天花坪村的茶叶总产值达到80万元,为乡亲们增加收入近50万元,并且通过网络销售其他土特产,为乡亲们平均创收达1至2万余元。

小有成就后,杨先进并没有因此而自足,他不断挑战自己。为了让大家放心种茶、购茶,他带领茶农或者购买者体验传统的制茶过程,亲眼观摩他制茶的所有工序。

坚守,他传承技艺用匠心做好茶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没有休止符;前进路上大步走,“天下谁人不识君”!

空山新雨后,潮湿朦胧,如在画中。喝好水,品好茶,聆听杨先进的故事。

经历了35年的手工制茶,杨先进的手变得有些粗糙,但这双手对温度和软硬度非常敏感,茶叶的一丁点变化他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也正是这双手打造出了赫赫有名的“天花坪云雾茶”。

采茶辛苦,做茶更辛苦。杨先进说,每年谷雨前后,天一放晴他就上山采摘鲜叶。制作一斤绿茶通常需要好几万个芽头,达标的鲜叶非常少,他通常是满茶园边找边摘。做茶时,他弯着腰在200多℃高温的炒锅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上的水泡一层叠着一层的,这个水泡还没好,那个水泡又起来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由于纯手工制茶既费时又费力,产量很难与机器制茶相比,经济效益也比较低,现在大部分茶厂都改成机器制茶或半机器制茶。杨先进认为,手工制茶更好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天然风味,品质要比机器制茶高很多,这门技艺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而且,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是相通的,只有会手工制茶的人才能更好的操作机器,做出品质突出的茶叶。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多年茶叶加工打拼中,杨先进真正走上了“量”的道路,固定的客源,加上稳固的销售渠道,眼看前景越来越好,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乡亲们跟着一起吃“茶叶饭”,同样也是25岁退伍军人的小儿子杨扬也走向了“茶路”,凭借着天花坪优越的地理条件,生态化的茶园,遵循祖辈制茶技艺,把制茶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茶人”。 

“好茶自己会说话,它通过自己的颜色、体型、香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杨先进说,手工制茶是个既辛苦又细致的活儿,每种工艺、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这一道道繁琐考究的工序,不仅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更是制茶人的一份坚守。

谷雨正当时,雨催百谷生,万物尽生长。在茶叶产业的带动下,目前,天花坪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全村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巩固阶段,杨先进的小康梦已经成为现实。

人生如茶,在尝尽辛劳的苦涩之后,杨先进是一路“开挂”的茶路人生,他收获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醇厚“回甘”:他成了区域制茶人心目中的“茶王”,英山县人民政府先后授予他“英山县农业产业化标兵”“英山县制茶能手”,湖北省农业厅授予他“高级制茶能手”,他是制茶人梦想超越的一座山。


     (文/段伟     图/余传海)


(作者:段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