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教育局:绣好精准扶贫的“一针一线”(二)

因地制宜,构建造血扶贫机制

一条水泥路蜿蜒进村,路两旁蓊蓊郁郁,斜阳穿过葱翠的枝叶,洒下绰绰光影。孔家坊乡陈湾村村委会楼顶上“永远跟党走”几个遒劲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贫困户陈淑梅的家,离村委会不过一千米。

蕨菜、槐花、嫩笋、水芹菜,最朴素的乡野植物。以最简单的方式烹饪。馨香绕梁,小日子翻出新花样,犒劳付出和汗水。

游客留连“宇航农家”的淳朴与暖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酣畅时,也拍桌子:老板娘,再来一份熏腊肉。

“宇航农家”源自陈淑梅两个孩子的名字——方宇、方航,一个现在供职于江城武汉,一个就读于黄冈中学。

山村好客,绝不会厚此薄彼。东风绕着你,西风绕着他。南山喊一声,北山拖长调回应。修身养性之地,云雾缭绕,山风徐徐,敞开胸怀,拥抱每一个慕名而来者。

“一番大水一番鱼”。入汛以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雨,一时间山洪暴发,平时清澈温顺的小溪一夜之间像疯了似的,这时,上完网课的方航去溪边捞鱼,捞了半天,塑料桶里的鱼虾已经大半桶。剖了肚,拿回家去,或裹上面粉放在油锅里一炸,或从菜园里摘来刚上市的青椒一炒。青翠的辣椒,焦黄的鱼虾,看着就垂涎三尺,饭量大增,吃了一个肚儿圆。

陈淑梅家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两层小楼外加一溜平房。前瞻是景,顾盼也是景,门前的水库,波光粼粼,仿佛铺满碎银子。陪同我采访的教育局两位同仁都感叹,真是一个好地方,神仙不过如此。

仅隔二十米,四周白墙灰瓦,中间一个大院子,古韵隽永,蕴藏的是温婉和静美。房前屋后尽是果树,枝蔓柔顺,半入邻家半入墙,半开院内半在窗。他们从深山老林迁移,汇聚。二十多户人家,往后余生相守,为邻为亲。耕田、除草、种大棚蔬菜。

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对于陈淑梅来说,这搁五年前,她想都不敢想。公婆一个患骨髓炎,一个肝癌,照顾老人不说,单单治疗费用就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沈正飞的帮助下,开办农家乐国家补贴了一万元,土坯房改造补贴了两万元,公婆治病还享受医保兜底。” 陈淑梅边说边用示意我坐下,“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两个孩子读书真的让周思源和吴永友两位领导操了不少心。他们不仅享受了‘雨露计划’,还得到了教育局定向补助。”她双手作揖,“我打心里感谢两位恩人,乡邻们都说我遇上了‘扶贫特种兵’!”今年47岁的陈淑梅,身上有一股清秀气。话头一拧开,不说透,不罢休。

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神峰山庄,陈垸村土地流转近两百亩,村民务工收入年增长超过万元。在教育局的大力帮扶下,修建了县域内第一条村级循环公路。扶贫路上大变身的陈垸村,既有普通乡村炊烟袅袅的情调,又有特有的瑰丽和神韵。

陈垸村村部附近方圆不大山坳里,长眠着74名革命烈士。他们九泉之下如果知道今天地面上所变化的一切,定会倍感欣慰。

“总体来说扶贫干部的辛苦指数就是包保户的幸福指数。我们既要看到问题,也得想出办法。可办法不会凭空生长,好日子也不能一拍脑袋就从庄稼地里冒出来。根扎得越深,汲取的养料就越充分,结出的成果也越丰硕。” 沈正飞满脸透着挚诚,娓娓道来。

(来源:英山县教育局     编辑:毕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