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山(三)】开辟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扩红建政开辟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的形成与巩固

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早在1928年,鄂豫皖三省边区党组织建立了联系,三省边界的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逐渐连成一片。1928年底,鄂东、豫东南与皖西的六安、霍山、英山等县党组织进一步加强了联系。英山“三二暴动”后,红军游击队配合红三十三师、霍山西镇游击队和潜山独立师打击团防武装,乘胜攻克英山县城,英山县城获得了第一次解放。英山县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游击指挥部的成立,扩大了赤卫队,增强了革命领导力量和武装力量,深入发动群众参加革命,领导农民,打击土豪劣绅,分配土地,全县革命运动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英山城郊、金家铺、瓦寺前、雷家店等赤区。在英山县东北部开辟了一块纵70里、横50里与霍山苏区相毗连的红色区域,与皖西苏区有34个县级政权、10多个区级政权、百多个乡级政权连成一体。

193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边特委, 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指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很重要,要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2月25日,中共中央发给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和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信,决定将安徽省的英山、六安、霍山、霍邱、颖上、寿县、合肥,湖北的黄安、黄陂、孝感、罗田(后又增加应山、安陆),河南省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息县(后增罗山)等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6月下旬,在光山县召开鄂豫皖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甘元景为主席,皮定均(开国将军)任英山儿童团团长。

中共鄂豫皖边特委、苏维埃政府和红一军相继成立,实行统一领导,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从而把分散割据的3块根据地(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成为当时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它一方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有直接威逼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从此,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至1932年6月,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都有很大发展。革命根据地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人。形成了以英山为中心的大片苏区,拥有了英山、黄安、商城等6座县城,建立了英山、黄安、六安、舒城等6个县革命政权,从而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鼎盛时期。

红山中心县委成立  1931年8月,红四军攻克英山县城后,为恢复、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皖西北特委决定将中共英潜工委改建为中共英山中心县委,由王效亭任书记,委员有段斐然、闻维敬、段威、段元度、汪伯亭、黄伯熙、梅筱山、姜小梅、储余、漆德续(女)等。中心县委驻英山县城。8月26日,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英山县改为红山县,中共英山中心县委更名为中共红山中心县委。中心县委管辖英山、太湖、宿松、潜山、罗田、蕲水、蕲春、黄梅、广济9县。直辖8个区级党组织,其中英山境内5个区委,共39个党支部,另有蕲春大同区委、太湖北中区委、罗田边区区委。红山中心县委组建了红山苏区革命武装,即中央独立第一师第五团(又称英山红五团)、赤卫军(由赤卫队更名)、红军南下先遣队、红山警卫团(3个营千余人)、红山县独立十三团、红山县游击师补充团(后编入红四军)。这些人民武装组织,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及后来掩护红军突围、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补充主力红军兵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山中心县委与红山县苏维埃政府为支持红军,还组建了红山县(红军)兵工厂(鸭掌树张清和住宅)、红山县(红军)医院(原陶家塆)、红山县(红军)被服厂(由县城迁往贺家桥饶彩成新屋,后与兵工厂同厂房)。红山兵工厂有3台机床、10多台炉子,工人由30人增至90余人,能修理步枪、机枪、手枪,造土炮,日产步枪子弹120排(每排5发)、刀矛20-40把,修理机枪10余支。共生产快枪1300余支、子弹26000多排、手榴弹48000颗,修理快枪5000多支。红军医院有病房30多间、200多张床位,住院病人常有百余人,多时达二三百人。有医生4名,护士7名。红山被服厂有缝纫机8台,生产军装、被子、绑腿、子弹袋、米袋等。为红军后勤供给和医治伤病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931年8月26日的红山中心县委旧址

英山红色政权存在时间长达一年零两个月,成为皖西和鄂东南的大后方、鄂皖边区革命中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盛时期拥有的6座县城之一。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党组织把建立由工农兵自己来管理自己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苏维埃,即工农兵代表大会当作自己的中心任务。皖西北地区多数地方先建立临时行使政权职能的革命委员会,而后再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英山、六安、潜山、霍邱4县均采取这一过渡形式。

1931年8月,红四军歼灭张汉泉部,第五次解放了英山县城。英山中心县委立即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准备建立苏维埃,实行土地分配。同时,中共英山中心县委书记王效亭主持召开全体县委委员与红四军的联席会议,红四军许继慎、熊受暄、王鄂峰等列席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筹备召开英山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有关事宜。会后,红四军组织了宣传工作队,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英山石头咀青妇会主任汪荣华(后为刘伯承夫人),先后到杨柳湾、傅家坊、瓦寺前等地开展宣传发动,在瓦寺前工作期间,住红四区政府段氏府。

8月26日,英山中心县委在城关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工人、农民与军队代表300余人,直属中心县委领导的各县也分别派代表参会。大会听取了王效亭代表中心县委所作的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政治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决议案,颁布了劳动、土地、婚姻及经济、文化、教育等法令;大会决定将英山县改为红山县;选举段威为红山苏维埃政府主席,成立红山苏维埃政府。其组成人员有:秘书储余、审判处长陈卫东、粮食主任委员段元度、经济主任委员汪少怀、土地主任委员姜克东、文化主任委员梅筱山、政治保卫局长陈善文、交通局长徐永升、税务局长傅轩、红山警卫团团长吴知远。

1932年发布的红山县苏维埃政府布告

会议结束后,苏维埃政府出示布告。各边县代表回到本地后,组织宣传队进行广泛宣传,鼓舞群众,奋起反抗国民党的压迫剥削;拥护共产党、拥护工农红军、组织工农当家作主人。英山境内设5区39乡,各区、乡相继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乡苏维埃。各级苏维埃在动员群众、建立人民武装、保卫苏区、开辟根据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发动群众参加支前工作,打仗时,就纷纷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帮助红军运送弹药、救护伤病员等。还组成拥军委员会,方炳炎任红山拥护红军委员会会长,到乡下收集日用物资送到独立十三团团部。苏区的革命群众团体(总工会、青年团、妇女协会、童子团、贫民团、互济会)成为党团结广大群众的纽带,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万众一心地为支援革命战争、建设苏区而斗争。

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英山自融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起,党组织发动贫苦人民在主力红军的支持下,开展武装斗争,为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五次攻克英山县城 1930年4月,红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率部在英山红军游击队、潜山游击师、霍山西镇游击队配合下,扩大游击范围,开辟新区。由西界岭抵英山张家咀,沿途击溃团防武装,乘胜攻克英山县城,4月8日,英山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

金家铺曾是英山农民起义的中心区,国民党韩杰第一团盘踞此地,当地人民吃尽了苦头。1930年7月,英山红军游击队配合许继慎率的红一军歼灭国民党驻金家铺的韩杰第一团,取得“金家铺大捷”。全歼韩部1个主力团,打死打伤团长以下2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100余支、子弹20余万发、手榴弹1000余颗及大批军需品和8箱银元。7月12日,韩部守城残兵星夜逃跑,英山县城第二次获得解放。

1930年9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决定突破团防武装的包围,英山红五团主力准备撤出英山,与霍山红一师会合。当时,随红五团撤离的还有赤区工作的干部和男女老幼千余人的逃难团。待红五团撤至石头咀,遇敌四面包围,阻止了红军退路。第三天,王鹗峰、查之清率领的红八军四、五纵队千余人,为会合皖西的革命武装,由蕲春入英山境内,抵石头咀时,与英山红五团(红军中央独立师第一师第五团,由英山游击队一部与蕲春何家铺游击队合编而成)、红军游击队,一举击溃川军郭汝栋、皮宗荣部,突破团防武装对英山的包围。毙敌40余人,俘敌25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保卫和巩固了赤区。红军乘胜第三次收复英山县城。

1931年2月,红一军得知国民党军潘善斋勾结周围各县团防武装对英山红军四面围攻,决定首先攻打潘善斋部。此时,英山县城由潘部潘守山为团长,有千余人驻守在城内,企图死守英山。红一军第三师在师长萧方率领下,经八九个小时的战斗,歼灭国民党驻英山县城的潘守山部。击毙团长潘守山等11人,俘敌千余名,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迫击炮1门及大批弹药。红军第四次收复英山县城,苏区不断扩大和巩固。

1931年8月1日,英山县城有国民党的武装共2000多兵力,凭城墙、护城河、铁丝网等坚固工事固守。红四军由军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曾中生率领十、十一、十二师攻打国民党驻英山张汉泉部。此役生俘团长张汉泉、国民党县支部军事委员李凌云、县长黄典文,全歼守敌1800余人,缴获机枪18挺、迫击炮4门、长短枪1500余支。张汉泉吹嘘10万红军打不进英山县城,以自己被活捉、部队惨败而告终。英山县城第五次获得解放。

红二十七军在金家铺成立 1932年9月底,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皖西北根据地,重返鄂东途中,中央分局致信皖西北区委书记郭述申,确定由他组建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鄂皖边区的斗争。当时,留在皖西北地区的武装力量约4500多人,在英山金家铺地区还有两万多名“避难团”人员,其中女同志有二三千人。此时,在皖西北地区有国民党8个整编师又两个独立旅,加上地方反动民团,人数多于红军十余倍,四面包围红军。在国民党团团围堵,妄图彻底消灭留在皖西北地区的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的险恶形势下,1932年10月1日,中共皖西北地委书记郭述申在英山县土门潭召开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分局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共鄂皖工委,由郭述申任书记,统一领导鄂皖边区军队和地方工作。同时,决定整编部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兼),副军长吴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辖七十九、八十一两个师。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王建南;八十一师由军部兼师部,全军4500人。英山保卫连编入七十九师第三团,英山独立十三团(原游击队警卫团的改称)改编为八十一师第二团。10月2日,在金家铺河滩成立红二十七军(亦称东路军)并制定了行动方针:从内线转向外线,向东(英山、太湖)行动,避开国民党锋芒,寻机打击薄弱之敌,保存自己力量,以利继续坚持鄂皖边区的斗争。

鄂皖工委及其领导的红二十七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由英山县金铺出发,经太湖、蕲春、宿松、潜山、桐城、霍山、罗田、商城、光山等10余县的广大地区,全军胜利突围。共行程3000多里,经历大小战斗10多次,多次击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牵制了国民党5个整编师以上的兵力,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的南征,毙、伤、俘敌近4000人,从而减轻了根据地所承受的压力。东线转移,保存了约3000人的武装力量,并在战斗中提高了战斗力。为后来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输送了力量,为红二十八军的组建打下了基础。同时,保护了一大批地方干部、党团员、群众和红军伤病员安全转移,为后来皖西北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红二十五军恢复陶家河根据地  1934年9月3日晚,红二十五军(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第二次入皖与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合,将二十五军与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全军辖两个师,共3000多人。)由英山县杨柳湾出发,4日晚神速地攻占太湖县城。在突袭太湖县后,红二十五军在研究下步行动方案时,认为英山的陶家河地形与群众基础均有利于红军活动,遂决定以陶家河为中心恢复老区和根据地,9月16日转移至陶家河。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一面练兵,一面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搞土改。经过一个多月,恢复了纵横30多里的游击根据地,建立了中共陶家河区委和两个乡政权。先后镇压了一批反动分子,没收地主劣绅的粮食、农具等财物分给贫苦农民,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为后来红二十八军在这块土地上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10月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陶家河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为完全粉碎第五次“围剿”而斗争的决议》。会后,发布了《告劳苦群众书》,号召广大军民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而继续奋战。

陶家河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红二十五军攻克太湖县,进驻陶家河地区,恢复了游击根据地,鼓舞了群众,振奋了军心,同时也使国民党惶恐不安,蒋介石集中16个团兵力向陶家河“围剿”。10月28日,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在牛背脊骨打响。徐海东、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占据陶家河高地牛背脊骨,处居高临下战势。国民党军三路包围牛背脊骨,蒋介石命上官云相四十七师、郝梦麟五十四师,总兵力16个团,按地势分三路向陶家河牛背脊骨“进剿”。一路从牛背脊骨西北的天宝冲进攻;一路从正西南尚家山经七里沟猛扑;一路从南面的鹰咀石、牛形塆,妄图合围全歼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据险扼守,经过两天激战,国民党军伤亡惨重,电请空军支援。第三天,国民党军在飞机掩护下发起进攻,红二十五军伤亡280余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又从霍山调兵增援。为保存实力,红二十五军主力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撤离陶家河。

英山县陶家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唯一地标

11月中旬,中央军委派程子华到光山县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发展,同时也就能把国民党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压力……”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东线转移。红二十五军整编为4个团,共2980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入陕奠定基础。由此,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陶家河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唯一红色地标。

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以红二十五军所留余部重组红二十八军,在英山、潜山、霍山、太湖4县边区建立以鹞落坪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月26日,红二十八军转战皖西,高敬亭在舒城白果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皖西特委,由徐成基任书记,并组建二四六团。红二十八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个月“清剿”,开辟了英山、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边区游击根据地。

4月,高敬亭在太湖李杜店召开军事整编会议,决定留下一部分部队在英山、太湖、霍山、岳西边区坚持游击斗争,打击国民党的地方反动势力。

1935年4月,红二十八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立了几块游击根据地,使英、舒、霍、岳游击根据地与皖西北游击区连成一片。10月,林维先掩护高敬亭向英山转移时,先后在英山的陶家河、土门河、朱家坳等地同国民党部接触,给敌以大量杀伤。

1936年9月,经过艰苦转移,各路游击队到达预定地点鹞落坪。高敬亭在英山县桃花冲召开了中共皖西特委会议,总结红二十八军的游击战经验,并决定将中共皖西特委改建为中共皖鄂边特委,何耀榜任书记。新的特委统一领导英山、舒城、桐城、望江、潜山、太湖、岳西、宿松、霍山、罗田、蕲春、黄梅、广济10余县工作。皖鄂边特委成立后,红二十八军的后方医院设在英山桃花冲。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组建10支便衣队共150余人。便衣一分队(中心便衣队)的队长陈彩林(1904-1937年,英山槐树坪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战斗在英山、太湖、霍山、潜山边区的乡村里,建立起方圆50多里的游击根据地,利用深山老林在黄茅尖办起了红军医院,在龙王尖办起了红军被服厂,在磨刀坪办起了红军小学,在黄泥凸开办了红军商店,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支持红军。这支便衣队处处显露威力,使国民党地方武装闻风丧胆,英勇形象深深嵌在人民心中。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