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连心共智 “九匠十佬”一家亲
——城镇手工业改造
改造手工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英山境内有手工业户2017户,手工业人员2405人,“九佬十八匠”以游乡串户方式为主,加工农户所需各种用品。1953年,开展对手工业私营业主和个体生产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织生产互助组、生产合作社,在金家铺、石头咀、张家咀、草盘地、雷家店、过路滩、白马石、鸡鸣河、白羊山等处成立铁业、木业、陶器等10个互助组。1954年,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工业科,领导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进入高潮,互助组人数增多,便组成生产合作社或生产联合社,生产资料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取酬制度。1956年,成立“英山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领导合作社生产、劳动、分配、组织职工代表会等。全县共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80个,各区皆有,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2165人,产值233万元。全县各区木工、篾工纷纷组织互助组。1956年成立竹、木业和综合生产合作社,共40家,入社人数达1600人。城区12个皮匠组成皮革社,发展职工30多人,用“英山县皮鞋一厂” 标识生产皮鞋,年产皮鞋近万双,产值20多万元。
建国初,全县有加工户100余家,“余正泰”“德字汤粉”牌产品远销欧洲和东南亚。县政府为了发展生产,采取组织加工订货、来料加工、产品包销等方法,为个体手工业生产者和手工合作社扩大生产门路,打开产品销路,对发展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