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英山(四)】润物无声 人民政府为人民

第四节  润物无声  人民政府为人民

——安置就业 保障民生

安置人员就业 解放初期,英山就业人数985人,其中工业85人,邮电交通8人,商业24人,其它行业868人。土地改革后,努力发展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主要安置城镇劳动力、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和各类待业人员。1950-1956年共接受复员军人1187人,安置从农村中招收一定数量的人员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作临时(合同)工管理使用,纳入劳动计划。1952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2722人,录用干部626人。1953年全县先后举办6期培训班,训练积极分子1200人,干部总数1181人。1954年,共提拔县级干部11人,区级干部94人,股级干部20人,职工总数3128人。1956年干部总数1380人,职工3663人,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

接受上级扶持  1952—1954年,黄冈专署拨给英山老根据地生活补助和生产建设87500元,粮食36万斤。1953年用于扶持苏区建木桥15000元(孔坊河、龙潭河、营坊河、夹铺河、傅坝河、石头咀河)和渡船(县城南门河)8处,小学6所(石镇、雷店、金铺3所中心小学和黄林冲、蔡家畈、闻家冲3所乡小),扩建教室25间外,其余款物80%用于解决生活上吃、穿、住问题;20%用于解决生产上的耕牛农具、肥料问题。对象是:先烈属,后军属,再老区群众,使老区人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得以缓解。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