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山(十二)】英山人民的无私奉献

第三节  赤子丹心 老区精神老区情

——英山人民的无私奉献

鱼水情深  军民一家 南下部队与县大队均重视政治工作,经常向干部战士进行阶级教育,开诉苦会;讲革命形势,鼓舞士气;进行军纪教育,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奖惩制度,立功者奖,犯有错误受处分。由于部队密切联系群众,爱护百姓,百姓也拥护解放军。

金家铺的妇女汪瑞琴冒着生命危险掩护8位解放军战士,常给他们做饭,将自己仅有的一床棉被送给战士。当她被敌人捉去时,宁死不屈,不透露任何消息。1948年2月,排长杨光新受伤,金家铺宋家塆的两位老大娘用稻草、被子将其隐藏在田沟中的一个小茶棚,日夜看护,送茶饭,一月后归队。还掩护一位掉队的女战士20多天,千方百计把她送到部队。南下干部刘陶在六区工作,因水土不服,全身长疥疮,感染流血,行走不便,房东二爹到山外去找白鳝给他擦洗,两人建立起父子关系。刘陶牺牲于张家咀,老百姓按当地风俗为刘陶修庙,并立牌位:刘区长之神位。县城商人陈石山家来了两位新四军战士,20个持枪的自卫队涌进陈家,在盘问中,陈石山称二位便衣战士是来买药的客商,说罢,自卫队带走2名战士,在审讯时,二人一口咬定是客商。陈石山花300元大洋买通关系,释放了2位战士。南河窑坳梅家塆的梅凤志舍身救解放军掉队伤员,自卫队对梅凤志鞭棍交加,致其吐血不止,至死没有透露伤员藏身地。朱家坳贫农郑木匠,是林漫(南下干部)的好朋友,在区干队转移时,林漫将日记和大衣藏在他家。郑木匠为保护这些物件,惨遭保甲、自卫队的多次拷打。林漫离开英山时,日记和大衣完好无损。草盘地王寿轩一家收养三位解放军伤员,将其安排在关帝庙住下,一日三餐送饭,待风浪稍静时接回家,精心护理,并请来军医万绍忆为其治伤。万绍忆看到王寿轩待三位伤员胜过亲人,感慨地说:“你这样为人,出乎我意料。”经过治疗,三位伤员痊愈归队。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在金家铺驻扎七天七夜,雇农叶华宾、何子清、闻炎庭、张子清等成立接待处,负责给部队筹集粮、柴、鞋、袜等。汪家河人民为部队送去柴火15000余斤,米13000余斤,送猪肉1200多斤,送鞋100余双。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山人民,始终保持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高度信任。英山人民的无私奉献,是人民解放军与地方武装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重要保障。

万众一心  支持前线  1949年元旦,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949年英山人民从县城西门河运送物资支援南渡大军

英山县委根据上级“要为解放军打过长江筹备军费”的指示,成立县支前指挥部。县、区干部全力投入支前,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人民群众支前。全县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掀起了“支前有功,支前光荣”的热潮。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要人出人,要粮给粮,要钱给钱。”在征集过程中,采取“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粮多者多出,粮少者少出”的办法,不搞平均摊派,把广大人民群众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实际负担能力结合起来,支前任务胜利完成。

英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不到两个月,筹集黄金160两,银元7000块,粮食1591吨,雨伞2000把,军鞋31500双。有50%的青年参加渡江作战。保障了秦基伟率领的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及四七七师过境的给养,为完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英山有3990人参军,1万余人参战,消灭土顽1400余人,俘敌860余人,缴枪1930支,地方武装配合人民解放军歼敌4000余人,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光辉一页。

10月1日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已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30年来的革命斗争,英山人民认清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