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英山(二)】党民同心御天灾

第二节  和衷共济 党民同心御天灾

——抗灾救灾、移民、社教

奋力抗灾  生产自救  1959到1961年,英山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英山县委组织全县十万大军抗灾,开展大规模治山治水治土的“三治”运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耕作制度、耕作技术、改革生产工具。社队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抽水机等机械用于抗灾救灾,县人委从县农机厂先后抽调工人组成抗旱机械巡回修配组,奔赴各公社负责机械修理、协助社队抽水抗旱。尽管付出巨大努力,由于旱情严重,粮食大幅减产,造成严重粮荒。1959年4月,英山县委在全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全县各区、公社、大队书记挂帅,县长、社长、大队长负责粮食收、管、征、购、销、调等工作,计划用粮,节约用粮。12月,召开全县生产队长以上7500多人参加的扩大干部会议,专门讨论研究生产自救和群众生活问题。1960年3月,中共英山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县委号召全县人民继续开展生产自救,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稳定。4月成立“英山县民政局”,当年向全县发放救济款219930元,食油2万斤,黄豆54170斤。群众恐慌情绪逐渐平复、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库区移民  无私奉献  1958年,白莲河水库动工修建,库区涉及英山县3镇1乡36个村,9096人。1960年10月,主坝拦洪蓄水,库区水线内大片良田、所有房屋沉没水底,9000余农民离开家园,分散到全县边远山区;县城和城郊飞机场亦在白莲河水库淹没区,城区机关、学校、企业和市民均迁至县城西北。正经受“三年自然灾害”的英山人民,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响应党的号召,再一次体现老区人民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精兵简政  轻装上阵  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英山县,经济实力相对减弱,为稳步推进工农业生产,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根据黄冈地委指示精神,在全县精简干部职工。1962年4月,英山县委成立精简工作领导小组,李文衢任组长,马济民任副组长,栗玉岚、徐清照、冯节文、杨祥文、王长运为成员。各区、公社都成立精简领导小组,均由书记任组长。这次简政,全县精简1399人,节省行政经费,解决机关人员臃肿,杜绝人浮于事。改革开放后,落实党的政策,这批精简人员有部分重新安排工作,城镇下放市民相继回城。

社教四清  整风肃纪  1962年,英山县委根据省委、地委的指示,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0月,派出两个工作组到金家铺区月明公社福堂畈大队和红山区温泉公社张家畈大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1963年6月,县委组织以李文衢为组长的社教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开展节约和“五反”运动,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步进行。同月,在全县城镇和县直机关单位开展“五反”运动。10月,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在广大农村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社队干部进行“四清”。英山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四阶段,通过查公私矛盾,完善财务制度,督促干部参加劳动,公物还家,评五好社员、五好干部,整顿组织等形式,对全县农村小队长以上干部、机关干部职工进行一次整风肃纪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爱国爱社的思想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