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扶工促商 飞舟逐浪争上游
——工业商贸稳步推进
手工业发展 英山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全县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全县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职责,英山县委一直把它当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办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五”期间,县人委、各区党委积极引导全县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对满溪坪农具厂进行升级改造,将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在城关镇建立金钢沙厂、锯木厂、电机厂、农具修配厂;联合各区手工业者,组建全县八区手工业联合社。六十年代后期,相继在城关镇建立茯苓厂、小五金工具厂、缝纫社、皮革社、针织厂、文具社等数十家集体企业,成为英山县乡镇企业的前身,各手工业企业不断改造革新传统工艺流程,企业生产活力不断提升。到七十年代初,全县手工业合作社从11个增加至83个,产值从五十年代末88万元增加到180万元。
为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七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制订规划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这期间,南河陶器厂、方家咀矾石厂、杨柳扳手厂、金铺砖厂、长冲纸机厂、草盘木箱厂、红山古山酒厂等一大批社队企业纷纷建成投产获益,全县社队企业发展迅猛,与国营工业一道建成英山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 英山工业基础薄弱,六十年代初,境内无规模工业企业。县委响应党中央 “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号召,对五十年代创办的一批小厂进行关、停、并、转,新建、扩建县机械厂、农机厂、烤胶厂、化工厂、棉织厂、印刷厂、电子元件厂、食品厂、建筑公司、刘咀铁厂等一批县办工业企业。
七十年代,英山县委组织全县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贯彻毛主席 “抓革命,促生产”指示,迎难而上,广开工业发展门路,加快工业规模化步伐,英山工业逐渐进入成长壮大期。七十年代初,英山五金工具厂、阀门厂、电机厂、石英厂、砖瓦厂、玻璃厂、矿产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英山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1976年,英山县委为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四厂会战”,在全县农村抽调300名青年民兵,兴建缫丝厂、精制茶厂、造纸厂、化肥厂。四厂建成,英山工业登上新台阶,为县域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77年,英山化油器厂更名为湖北化油器厂。英山工业企业发展到21家,生产工业产品51个品种,工业总产值过千万元,比1970年增长近6倍。
二十年工业建设,逐步改变英山无规模工业企业的现状,县域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工业产值占比在县域经济体系中逐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商业发展 英山私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六十年代建成国营、集体商业两大体系,成为全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服务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的职能。二十年遵照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建设方针,积极组织物资,满足全县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1958年,县供销合作社、服务局与商业局合并,撤销专业公司,成立英山县商业局,下放管理权限,实行“政企合一”。在全国“大跃进”高潮中,英山县商业系统响应县委号召,开展大购大销运动,“大办工业”,建厂12个。
1962年,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分开,恢复成立六个专业公司;执行省商业厅收购牲猪、家禽、鲜蛋奖励粮食的政策;组织商品供应,稳定人心,回笼货币,进行“三清”商品处理,恢复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1963年,县委敦促县供销合作社开拓农村市场,满足农民需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建立农村购销网点,各区成立供销分社,各人民公社和农村生产大队建立“代购代销点(当时称双代店)”,1966年,全县双代店从28个增加到228个。
三年的调整,改变“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局面,商品增多,市场供应好转,物价稳步下降。1969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1975年分开),在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店,推行国营商店的管理制度,统筹商品流通渠道;坚持商业为“工农兵服务”,做好购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系统销售总额逐年上升。1975年,全县商品购销总额比1965年增加一倍。七十年代,全县双代店增至385个,每个大队都开设有双代店,重要的交通路口都开设有双代店。双代店的普及活跃了农村商业市场,促进了农村物资交流,方便了广大农村群众,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也起到积极作用。1967年7月,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在英山召开“全省副业生产工作现场会”,全省两个市8个地区、23个重点县的45名代表参加会议。
同期,国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1972年,县商业局在县城繁华地段建成英山首座四层楼房——英山百货大楼,一二两层为营业场地。商业局旗下建立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五金公司、蔬菜公司等商业企业,完善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对象以城镇居民为主,同时延伸到广大农村。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