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英山(三)】运筹惟幄 家园处处变乐园

第三节  谋篇布局 生态产业创新天

——加快绿色发展

跨入21世纪,英山县先后荣膺“中国茶叶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助推精准扶贫全国林下经济及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百佳深呼吸小城”等称号。

好山、好水、好生态是英山最大的优势、最响亮的名片。绿色是英山发展最靓丽的底色。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力整合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茶叶、茧丝绸、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

茶  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茶叶速生丰产茶园的迅速推广、无性系栽培技术的引进、“天堂云雾”系列品牌的创立、中国英山茶叶节的诞生、湖北绿蕊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建等为标志,逐步形成产业化格局,茶叶产业逐步成为英山农业经济的命脉。

1989年,县委、县政府规划“112”工程在全县实施,正式确立茶产业支柱地位。199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000公顷,有茶厂近400家,茶叶机械近3000台(套)。1991年天堂云雾三大系列名茶“春笋”“春蕊”“春茗”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随后的两三年内全县普及天堂云雾系列,英山绿茶品牌由“天堂云雾”取代。

1992年2月,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规定从1992年起,每年4月20日定为“中国英山茶叶节”。并于当年成功举办首届茶叶节。通过举办茶叶节,达到以节会友、以节促销、以节促产,提高英山茶叶知名度,提高英山知名度,提高英山茶叶价格的目的。2014年, “中国英山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

英山云雾茶制茶能手制作名茶

1994年,全县茶产量突破2500吨,茶产业支柱地位形成。1996年,全县茶叶进入产业化建设阶段。县委、县政府制订“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方针,推出屏峰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全县建成100个屏峰式茶厂,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迈开产业化建设的第一步。1997年湖北绿蕊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茶产业进入资本营运阶段,30多个专业茶场,600多公顷优质、丰产茶园,40多个初、精制加工厂,600多台(套)机械设备,4000多万元资产组合在一起,统率10万茶农,英山茶叶生机勃勃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1997年,无性系良种栽培技术得到迅速推广,1998年全县茶园面积突破“112”工程确定的10万亩大关,当年茶产量一举突破500万千克,茶叶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英山县一跃成为全省产茶大县。当年,鄂东茶叶市场建成开业,乌云山茶叶公园建成开园,成为英山茶叶产业化建设中的一颗明珠;“英山县茶叶行业商会” 成立,肩负起引导英山茶叶市场健康发展的重任。第七届茶叶节首次推出名茶拍卖,500克极品茶销售价11680元,开茶叶销售新纪元。

1999年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物价局、县技术监督局、县科委《关于进一步完善英山茶叶质量标准及交易指导价的意见》,鼓励名优茶生产,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拉开质价档次,以适应茶叶生产经营和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2002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英山县起草《英山云雾茶》省级地方标准,“天堂云雾”品牌由“英山云雾茶”取代。2006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修订后的《英山云雾茶》省级地方标准,英山云雾茶“春笋、春蕊、春茗、碧剑、龙特”5个品级的采摘标准和制作标准进一步细化。11月,英山县获得农业部首届无公害基地达标创建县。12月,县政府成立英山县茶叶生产管理局,承担全县茶叶生产管理、协调、服务职责。2006年 “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成立,9月8日,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向国家商标局提交5593543号英山云雾茶商标注册申请,商标类型为集体商标。2008年,县政府办公室印发《英山云雾茶包装管理办法》,在全县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到2017年,全县29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SC标识,3家企业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3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6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英山县抽取10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2007年,集经营、办公、休闲于一体的“中国大别山茶叶广场”建成投入运营,198家经营门店,与北京、武汉、上海、济南、溧阳等全国茶叶市场对接,全县80%名优茶由此销往全国各地,该市场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定点农贸市场。1月,英山县出台《英山云雾集体商标使用管理细则》。

2009年,全县茶园面积12930公顷,产量25000吨,产值98900万元,茶叶产业规模位居湖北第一,全国第四,英山县被湖北省政府命名“湖北茶叶大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09全国重点产茶县,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称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英山云雾茶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

英山茶农喜采新茶

201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7万公顷,开采茶园1.63万公顷,全县建成10个茶叶专业乡镇,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茶叶加工厂房23万平方米,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完整的茶业体系初步形成。

中药材产业  英山县有“大别山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品质好。中药材主要优势品种苍术、茯苓、石斛、当归、柴胡、小红枝等。英山茯苓以其光、结、白特点而闻名于世,历来是全国知名的产区,英山茯苓所含的浸出物(主要指茯苓多糖2.3)高出全国平均值的0.6-0.9。“英”字牌茯苓精片获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英山桔梗,具有横断面呈菊花状,且收缩均匀、密度大、味微甜略苦的显着特征,1938年,英山桔梗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故有“英桔”之美称。大别山石斛,被道家经典(道藏)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英山苍术,挥发油含量达2.7,比其它高出0.5–0.8个百分点,是全国最稀有的地道药材。

1986年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确定为英山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品种,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经过十年艰难发展,1996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恢复到21631亩,药材年产量恢复到3635吨,其中茯苓5160亩,年产量967吨;天麻4677亩,年产量379吨;其它药材面积发展到11794亩,年产量1706吨,野生药材年产量583吨。全县有专(兼)业药材场4个,种药农户1700多户,其中药材专业户31户,中药材公司年均收购额123万元。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英山药材生产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药材专业村、种植专业户如雨后春笋。2003年,英山药材商会成立,2004年,英山县中药材种植技术协会成立。200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640公顷,药材产量20013吨,药材技术人员2280人,药材专业户13700多户。2018年,英山县中药材协会成立,英山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年产业化建设,全县中药材生产形成规模,截至2018年,全县有中药材专业乡镇5个,中药材市场主体323家,中药材出口企业2家,其中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企业1家,药农5万多人,种植面积1.6万公顷。品种有苍术、茯苓、天麻、桔梗、柴胡、杜仲、石斛、栀子、香榧、虎杖、银杏、厚朴、迷迭香等品种。药材年产40291吨,其中茯苓3239.5吨,年产量14000.2吨;天麻1924公顷,年产量8584吨,其它药材4847.6公顷,年产量17706.8吨。

茧丝绸产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大多数社队田边地角都有零星桑树,全县大面积种桑养蚕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6年,县委、县政府将茧丝绸产业列为英山支柱产业,成立英山县茧丝绸公司。1992年,茧丝绸公司下辖38个茧站、1个蚕种场、5家工厂。当年,英山县缫丝厂新上真丝针织生产线。1993年,县委县政府对种桑养蚕实行奖励政策,每亩桑园奖化肥50千克,新发展桑园每亩奖200元,当年全县过万亩桑园的乡镇达到5个。199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7000公顷,当年发放蚕种17.6万张,年收购蚕茧5500吨。1996年,受茧丝绸市场行情影响,英山茧丝绸企业亏损严重,桑园面积锐减。

英山农民规模化养蚕

1977年,新建英山县缫丝厂,1980年7月建成投产。英山县缫丝厂兴盛时期职工2517人,年产白厂丝200多吨,白厂丝平均品位达到3A级。1983年英山县工艺丝织厂建成投产。1993年湖北特种丝绸厂、湖北绢纺厂相继建成投产。1994年湖北真丝织造厂,英山县丝绵制品厂建成投产。1998年,英山县丝绵制品厂更名为湖北雍华丝绸制品有限公司,注册“雍华”商标。2002年11月,“雍华”商标被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质量协会授予“雍华”牌蚕丝被“2012年度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1999年,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丝绸企业和棉织厂相继破产改制。2000年湖北梦丝家丝绸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年产桑蚕丝绵被120万床,同时生产丝绸服装。2002年11月,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梦丝家”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2007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梦丝家”牌桑蚕丝丝绵被“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7月,湖北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更名为湖北怡莲丝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5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授予“怡莲”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5年12月,湖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质量协会授予“怡莲”牌蚕丝被“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015年6月,湖北怡莲蚕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为全国首家登陆“新三板”市场蚕桑农业企业,12月,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湖北恰莲蚕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