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与县同名的山

山因人得名,县因山得名。英山尖,雄居鄂皖,一峰高耸,万山来朝。距英山县城20公里,峰顶大尖,海拔1123米。早在春秋战国,这里是古英国封地,秦末楚汉,淮南王英布屯兵于此,故名。

图片摄影:王淑存

英山县志有记载:“英山尖,山为英邑之冠,县以此得名”。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在鸡鸣山(今属温泉镇)下筑黄鹰山城。咸淳六年(1270年)分蕲水县(今罗田县)置英山县,以境内英山尖得名。1932年,英山划入湖北版图。据潘新藻《湖北建置沿革》云:“湖北英山县,以山得名,原属安徽六安州”。

英布,皋陶后裔,长眠在英山尖下的王家界村。清康熙《英山县志》载:“九江王英布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可惜已毁。我曾无数次去过英山尖,只是每次遥望那直插云霄的尖顶,都望而生畏,不敢登攀。

今年五一小长假,文友相约,登顶英山尖,去体验一次与山水相融的采风活动。我们一大早从英山县城出发,大约一小时,便来到山脚下的王家界村。山村已经苏醒,鸡鸣犬吠,牛羊结伴,炊烟渺渺,茶叶飘香。这次我们选择从南面最陡峭的石壁攀登主峰。年过花甲的我,想挑战一下自己,去感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境。当年孟子说孔子的意思是,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

登至半山,悬崖峭壁,无法站立,收起行囊,手脚并用,颤颤微微,不敢后望。登上主峰,四维尽览,东望司空,西观南武当,南俯白莲,北视明堂山。环揽江淮山川风云,尽入怀抱,俯瞰乡野村落阡陌,勾勒如画。中原伟脊,大别雄山。峰巅眺望,无限风光。没登主峰,不算去了英山尖。吴头楚尾,烟岚云岫,山峦叠翠,连绵不断。英山尖,果然是名不虚传,无处不风景,无处不遗址,无处不鲜花,无处不文章。

从山顶爬行而下,过一人寨,钻古城门,神秘苍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头垒起的寨门依旧如故,古城墙上爬满了藤蔓。沧桑厚重的人文胜迹,犹如历史的隧道,至身其间,驰思远古烽烟,令人魄动心摇。

古为英雄藏身处,今为山民安居地。如今,英山尖所在地王家界村,为开发乡村旅游,从英布墓到英山尖主峰,修建了一条7米宽的水泥大道,至鄂皖交界处,建有休息亭,停车场。王家界村围绕山水做文章,精准扶贫见成效。自2015年开始,县纪委多方筹措近400万元资金,助力王家界村打了一场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药材产业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目标的脱贫攻坚战。全村农户发展茶叶400亩,药材经济林200亩。靠山吃山建基地,茶叶远销国内外。塆塆通公路,生态观光园,村庄面貌新,百姓有舞台。那一栋栋散落山间小洋楼,如一首首小诗彰显山村的美妙;一条条水泥大道通到门前,如银龙蜿蜒,成为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一座座青翠的茶山,一园园红果,一排排香榧树,阡陌纵横,构成王家界山水画廊。

伟大的时代,写下了英山尖新的一页。路遇一位年逾八旬老翁,正在英山尖上种伏苓,我上前拍下他劳动剪影。他爬满皱纹的脸,笑得像朵花,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政府好,共产党好,我还想再活八十年,享受幸福晚年。听到这里,我心乐开花,我们伟大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座传奇的大山正在谱写新故事、新篇章。




(作者:王淑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