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毕昇

夏日的青山格外明朗。

草木葱葱郁郁,金色的阳光挥洒到一望无尽的绿上,从树叶间隙中漏下了跳跃的光影;蝉鸣不绝于耳,又无处不在,不时还有鸟啼,清脆的叫声打破沉闷,抬头似乎能望见在树木间穿梭的扑棱着的翅膀,却总也捕捉不到清晰的身影。

这个时候,你需要静下心,在树荫下走走。

在这山腰僻静之处,矗立着一座纪念馆,记载着一位匠人伟大的功绩。

头戴双翅帽,身着布衣装,浓眉长须,神态从容——这便是纪念馆内的毕昇像。他手捧着泥活字,略微前倾着身子,你走近他,你就走进了历史的一帧帧画面里。

你与毕昇在北宋相遇了。

时光回溯,呈现在你面前的,是近千年之前的淮南蕲州蕲水县,明朗的青山依着清澈的河水,养育了一方充满灵性的人,也便是今日的英山。

彼时的人们,早已有了以文字抒胸臆、以书籍载心得的习惯。前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得纸张在这个朝代已经普及开来,雕版印刷术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始终还存在许多问题。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刻错一个字便全盘尽毁,给本就费时费力的人工印刷带来了许多困难。听闻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印制《大藏经》,五千多卷,耗时12年,用了13万块雕版,堆积如山,印制完毕,再也派不上用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他说创新是匠人的灵魂。

恍若有一道光,在历史长篇中迸出火花,绚烂又美丽。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你看到身为布衣的毕昇,在深知雕版印刷术的不足之后,尝试使用活字排版,简化印刷这一繁琐的过程。

他说坚持是匠人的精神。

许多新奇的想法常经不起考验,就此湮没在灵光一现中;却也有一些零星的火种,顽强地燎原。

有些原料经过热胀冷缩会产生裂纹,有些原料“沾水则高下不平”,均无法作为活字的材料,你看到他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着,“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终于制成可以反复使用的活字。

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备上几个甚至几十个的常用字,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活字印刷术,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可以重复利用、随意组合,这便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他说分享是匠人的幸运。

中华文明像燎原的野火,风起势更旺,席卷了一片片新的土地。

你透过时空的窗户,目睹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发明介绍给众多印刷工匠,不遗余力地推动印刷工艺的进步。他生,殚精竭虑,立志发扬活字印刷术;他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随后,你无数次的、心怀赞叹的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他留下的印迹,鲜明而不可磨灭——

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毕昇的胶泥活字作为一项伟大的技术革新,先后传到了朝鲜、日韩和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相较于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整整晚了四百年。随后,活字印刷术迅速传到其他十多个国家,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以及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澳洲。

图片摄影:张新安

你无比敬慕地注视着毕昇远去的身影,而眼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留下的活字印刷术,也终于成为展柜里陈列的斑驳的物品,以及《梦溪笔谈》里的274字珠玑。无需人工印刷的科技时代,却有后人参照记载,重现昔日打破常规的泥活字印刷。你为此欣慰。

你在山间流连。你惊喜地感叹,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四大发明尘埃落定。古人的智慧凝结于青山的灵气之中,取之于自然,亦归之于自然。他们的思想与生命,便与这巍然不动的青山一起,长长久久地留存在世间。

你在草木的清香中回首望去,毕昇像仍然屹立。他沐雨经风,一站就是千年。

(作者:伍梅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