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云雾香·携手闯市场】访茶大坳沟

耳听溪流潺潺,鸟雀啾啾;眼见茶园吐翠,杜鹃花开;时而一阵风来,裹挟着淡淡的兰草花香,沁入心脾,混合着入口的香茶,行走大沟村的心境便多了几分乡野的醇厚。

大沟,全名大坳沟。沿篓子石东侧,顺山铺陈,毗邻草盘地镇镇区。山与山的环抱间,成就了坳的地形地势。境内两个主坳之间,各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居中而下,终年不绝,滋润着沟两侧层叠的茶园以及庄稼。想来大山里的人们对于水的情感更深一些吧,所以在口头表述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全名大坳沟叫做大沟了。

前去大沟,必定是绕不过茶叶的。大沟产茶,这里的茶园顺山势向上,犬牙交错,高低不一,或见缝插针散落在山间坡地,与山间杂木交错;或层层叠叠披覆在旧时的梯田里,与清澈的溪流为伴。这里的不像低海拔地区那样绵延不绝,绿毯一般。倒像是被裁剪的绿色布料,随意地洒落在山村之外。

于仲春时节,随英山县人武部帮扶干部一起去大沟访茶。仰望遗世独立的篓子石,沿沟而上,源于海拔较高,依然找不到葱茏的春意。视野之内,远处山巅的野樱花已然凋谢,近处的映山红正以攀爬的姿态向着高处依次盛开。闻香识味,风里的茶园清香夹杂着淡淡的兰草花香,偶尔就有茶农拎着篮子在茶园里采摘今年的第一茬春茶。

与朴实的大沟人谈茶,他们不会引经据典,拉出“茶,人立草木间也”的之乎者也来。在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篓子石滋养了村里两条各具特色的山沟,带给了这里适合茶叶生长的黄土,藏风聚气的地貌更是让这里具备了温润的一方小气候。好山,好水,好土,这里种出来的云雾茶便名声在外了。

英山云雾茶,一直就有兰香、栗香、清香之分。其中尤以兰香为最,栗香次之。这等划分源自大别山区独有的北纬30°气候下,盛产野生兰花、栗树。每每春茶萌芽时节,正是兰花悄然绽放之时。那些山间的坡地,原本就是在这些花木生长之地开垦出来的。种上茶叶,茶园周边山间的兰草花儿花期与春茶同期,物种间互为环境,彼此渗透,成就了这里的茶叶天然的禀赋。

当然了,并非因为兰花的存在,便让这篓子石的茶叶天然就是兰花香型。在村里做了三十多年茶叶的制茶师傅饶正中一边给茶叶理条,一边讲述。好茶固然需要好的原材料,但好的原材料必须配上正确的制作方法和工序,丝毫不能马虎,才能把兰花香味真正的融入到茶杯之中。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香了。

看饶师傅的手,长期与茶叶为伴,搓、揉、捻,纹理间被茶汁浸染成了黑色,看上去沧桑且劲道。一伸进炒锅,便立即灵巧无比。但见绿色的茶草在他手上翻飞,从他指间均匀有序的洒落,再翻飞,再洒落。一点点氤氲从炒锅里泛起,整个制作间便弥漫着一股香味儿,让人不饮便醉的感觉也扩散开来。

兰花香型成品茶制作不易。饶师傅坦言,以他数十年的制茶经验,有一半的成功率他就很开心了。奥妙何在?火候。对于制茶师傅来说,一双手便是一支高度灵敏的温度计,杀青温度、揉捻温度、理条温度、提香温度,要做到手一伸,便能分辨出温度高了还是低了,然后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听闻此言,看着全神贯注做茶的饶师傅,便不忍再多提问打扰了。也从心里感慨,世人多好茶,却不知这一芽一叶从茶园进入茶杯饱含了多少茶人的艰辛。

一泡,两泡,三泡。以大沟山泉水煮沸冲泡,一遍遍品尝下来,唇齿之间,宛若大山的粗犷交融着兰草的幽香,又如醇厚的意境中夹杂着绵软的气息,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茶场场长涂登峰笑言,这大沟云雾茶最不适合鲸吞牛饮了。几十年来,他们坚守着只做名优茶的传统,山区产量有限,今年的没了,只有待来年了。尤其近年来,英山县人武部驻村帮扶村里,帮助他们开拓市场,更让他们的茶叶有点供不应求了。

山好水好茶好。大坳沟人对于茶,或许如那千百年不绝的溪流,涓涓潺潺,在深山里以自己的方式汇入江河,通江达海;或许如那屹立万年的篓子石,于无声处书写一方土地一方乡亲的执着与坚守。

或许,诚如村支书涂愈坤所言,篓子石下大坳沟,云雾茶香自风流。

(文字:舒智慧  摄影:余传海)

(作者:舒智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