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科普宣传

残疾预防 | 知识科普

从2017年起,每年8月25日设立为“全国残疾预防日”。残疾风险伴随着每个人,先天获得、慢性病缠身、精神疾病、意外伤害等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而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提高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有效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伤害、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残障。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预防工作高度重视。为增进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残疾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1、一级预防,即通过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照顾等措施,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2、二级预防,即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3、三级预防,即通过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器具使用、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护理、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及补偿性手术等措施,防止残疾后出现残障。


怎样预防疾病致残?

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畸形;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引起失语、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影响视力,重者致盲;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有:锻炼身体,加强营,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传染病的侵袭。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导致身体运动障碍,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低热量、低盐、低糖饮食;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烟酒,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和康复;遵医嘱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监测;按时合理服用药物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

视力残疾预防

视力残疾包括低视力和盲,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0.3为低视力,<0.05~无光感为盲。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导致视力残疾的前五位眼病是白内障、视网膜色素膜病、角膜病、屈光不正和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的眼科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疗,只有少数遗传病,如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角膜变性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进行婚前检查及优生遗传咨询、注重孕期及围产期保健是避免遗传性及先天性眼病发生的最好方法。

要改善视觉环境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高度近视患者定期检查眼底,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外伤,利用合适的助视器帮助身边的视障人士提高视觉能力。

除了应及时诊断和医治眼病之外,还强调早期开发和训练视力残疾儿童的视觉功能,在与人交往沟通、定向行走和活动、日常生活自理、持续阅读或近距离用眼这四个方面增强其功能视力,促使其自理自立和融入社会。

听力残疾预防

听力和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补充微量元素,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低盐、低脂肪、富含纤维素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戒除烟酒;进行体育锻炼,减少或延缓全身性疾病的发生。避免接触噪声、经常按摩耳朵,促进内耳血液循环、不随便掏耳朵、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及糖尿病。

孕妇应适当活动,保持愉快心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影响胎儿发育的外界因素进行干预,慎重使用药物,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因年龄增大导致的生理功能退化引起的老年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分辨能力下降,难以听清别人说话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失逐渐加重。预防老年性耳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

智力残疾的预防

做好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避免高龄生育生产,孕产妇应进行相应的产前检查,以免胎儿因受辐射影响而使脑发育受阻。怀孕期的母亲应尽可能保持心情愉快,注意营养,戒除烟、酒,预防传染病,防止中毒等,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防止智力不正常儿童的出生。在正规医院分娩孕妇应在医院或门诊部待产,并在医护人员护理下分娩,避免新生儿因缺氧致残;做好婴儿的预防保健.定期对婴儿进行体格与智力常规检查,尽早发现并矫治儿童异常发展情况;加强婴儿意外伤害防护,不随意给婴儿服药,当出现高烧、呕吐、抽风或其他不正常的表现时,立即带孩子去医院,按医生的处置意见进行治疗;配合专业人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为什么非常重要?

人的一生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可能致残的危险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客观的必然。前者如遗传、发育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环境和行为因素致残;后者则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后生理功能衰退而导致功能障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工作节奏较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残疾发生的风险。因此, 残疾预防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残疾预防需“从我做起”。

一、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

1. 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

2. 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3. 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4. 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

5. 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 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 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8. 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二、疾病致残防控

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

2. 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

3. 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 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

6.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

7. 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8. 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

9. 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三、伤害致残防控

1. 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

2. 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年跌倒。

3. 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 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 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 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四、康复服务促进

1. 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 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

3. 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4. 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

5. 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 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 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一、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

1. 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

2. 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3. 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4. 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

5. 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 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 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8. 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二、疾病致残防控

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

2. 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

3. 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 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

6.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

7. 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8. 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

9. 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三、伤害致残防控

1. 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

2. 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年跌倒。

3. 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 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 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 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四、康复服务促进

1. 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 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

3. 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4. 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

5. 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 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 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残疾预防日”宣传标语

1. 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2. 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

3. 重视残疾预防,关爱生命健康。

4. 做好残疾预防,享受健康生活。

5. 残疾预防,从我做起。

6. 残疾预防,人人有责。

7. 学习核心知识,增强残疾预防能力。

8. 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9. 加强残疾康复,提升残疾康复服务水平。

10.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维护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