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县审石条

清朝时,英山曾经有任知县姓何,举人出身,聪明机智有才学。到任后,他爱民如子,百姓都很喜欢他。他每次遇到疑难案件,总是冥思苦想,非要把案情弄个水落石出。无论是豪富大户或是贫民百姓,他都禀公办事,丝毫不讲人情面子。

这年,碰巧英山大旱,全县发生了饥荒,真是水贵于油,油贵于金了。

一天,何知县正在大堂一写奏章,想向朝庭上诉民苦。这时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实乡民跑进大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哭道:”青天大老爷在上,你要为民作主呀,我失窃了!”何知县起身下了座,扶起这位农民说:“你快起来,有何冤屈说清楚就是了。”

这位农夫起身边哭边说:“屋里老小七口人,两天没得米下锅了。我把仅有的三罐芝麻油拿到县城卖了,卖得五吊铜钱,钱我放在油罐子里。在回家时,我又渴又饿,走到北门外的山边,在一块石条上打了个盹儿,醒来一看,罐子被人偷去了。老爷,罐子里装着全家人的性命呐!”

何知县认真地听着,心里在犯着难:怎么查清呢?铜钱人人都有,又没有记号,怎能说哪个的钱是这位农夫的钱呢?何知县在大堂上转了两转后,呵……油罐子装的!他转身对农夫笑笑说:“你的钱是石条拿去了,我明天就开始审石条。今天,你就在衙内住宿一晚吧!”

第二天早晨,何知县在四门贴了告示,说钱不是人偷的,是石条作怪,午时开始审问石条。

午时到了,四方的人都赶到北门外的一棵老槐树下,看何知县审石条。

何知县带着衙役来了,嘱咐衙役在石条前摆开桌案,由何知县开审。何知县把惊堂法木一拍,大喝:“给我打!”四个彪形大汉,手举刑棒,“噼噼啪啪”地打起石条来。四面八方来看热闹的乡民们都想瞧瞧知县如何审问石条,有的还暗笑其愚蠢。

打打罢石条过后,何知县向看热闹的人说:“石条要开口招认了。不过,来看的人每人得先交一枚干净的铜钱!”于是,两衙役拿来两个装满了水的铜盆放到桌案上,看热闹的人每人都要丢一个铜钱到盆里。

乡民们不明所以,却也好奇石条到底如何招认,于是皆依言向盆里丢铜钱,何知县就在一旁观看。不多时,一个穿兰色大布褂的人丢了一个铜钱到盆里,何知县急急站起身来,喝令衙役:“抓住他,他就是偷钱贼!”两个衙役左右上来,抓住了这人。乡民们一头雾水,不明白何知县为何断定此人就是偷钱贼,正当大家疑惑不已时,何知县缓缓踱步行至那人跟前,笑着说:“这位露底了。那农夫的钱放在麻油罐里装的,你的钱丢在水里,看看吧,有油珠子呢!”旁边的人这才恍然大悟,那贼人也只好如实招了。

原来,何知县贴告示说钱不是人偷的,只是一个引贼上钩的计策,众人都说何知县是清官,会断案。

(来源:来源:英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