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英山(四)】诗意英山 人在画中竞风流

第四节  诗意英山  人在画中竞风流

——建设美丽乡村

英山县山多地少,人口变迁频繁,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康熙年间,当前人口90%为当时移民的后裔。移民进入英山均以插标占地方式落户,一户一地,居住分散。经过300年繁衍,大多数移民一户变成一个自然村,居民房屋随人口增加而补建,村庄零乱,居住拥挤,又脏又破;集镇规模极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20年在与贫困和自然灾害搏斗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制度改造,几乎无暇顾及居住条件;20世纪70年代,英山县委县政府制定“山、水、林、

田、电、路、村”综合规划蓝图,着手改造农民居住环境,以同心二大队新农村为滥觞,十年间,全县兴建几十处新农村,成为全县人民无不向往的居住环境。改革开放,二次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

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90年代后期,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大多数农户拆除旧屋盖新房,农家新居如雨后春笋。因为来势凶猛,政府规划尚未跟上,农村新建民房无规无章,一片混乱。

英山百丈河村新貌

1999年,英山县委县政府鉴于农民收人增加后建房户逐年增多的实际,为了节约耕地,有利统筹水、路、电建设资源,改变农民住房的档次,改变农村面貌,县委选择龙珠、乌云山等一批基础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工作。引导这些村科学编制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得到全县人民的仿效。2003年,县委县政府总结试点村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出台《英山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实施方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根据各村地型地貌、风土人情,结合产业、资源优势,城建规划部门对全县30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规划。注重环境、土地、生态的保护,力求做到建设用地“保山保水”,道路建设“迎山接水”,建筑格调“显山露水”,空间布局“依山傍水”。针对农户居住分散、一般院落规模不大等实际情况,山头地区以10—20户自然院落为一片,畈下地区以30—50户为一片。重点发展田园风光型、特色产业主导型、村办企业带动型、庭院经济型、城郊经济型、农业观光旅游型、边贸集市型和打工反哺型等八种特色各异的新农村。全县沿公路的向龙湾、柳林河,沿河的龙潭河、凉亭,鄂皖边界的东冲河、河南畈等村,或依山傍水,或连片连线,自成院落,呈现出“一户一个景、一垸一幅画、一村一集镇”的美丽乡村景象。

结合新农村建设,县政府以沼气池和通村公路建设两个项目为依托,捆绑“五改五通”10个项目,在全县开展以“五改五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沼气建设,带动“改房、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有条件的村民将瓦房改成楼房,生活饮用水改为自来水,土台灶改为沼气灶,房前的简易厕所改为屋后的沼气、厕所、畜圈三结合的水冲式厕所。2万多农户完成“五改”;1.5万农户建起沼气池,大多数家庭走上“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鱼”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致富道路。全县53%的农户建起了楼房,70%的群众住进楼房。通村公路建设,带动“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邮、通路”。三年间新修通村公路515公里,新增有线电视和通信用户1.8万户,全县90%的村通公路,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通邮。

2014年,英山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县委县政府按照“民富村强、农业发达、村落现代、生活幸福”的总要求,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标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五城同创”、全域旅

游、农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乡村特色、着眼全域旅游,把发展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干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石头咀镇美丽乡村集中区、茶香小镇、神峰山庄田园综合体、“三乡工程”样板村、电商专业村、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村建设。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整村推进,脱贫一个贫困村,建成一个美丽乡村。

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美丽乡村的以奖代补。对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环保、住建旅游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主动开展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规费减免,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

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统筹村庄布点、旅游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域布局,无规划不建设、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同时,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化的规划和建设。

突出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环境整治重点,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着力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启动“西河十八湾”“东河百里秀”建设。

按照乡村旅游标准,以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星级公厕为主要建设内容,结合星级农家乐建设,完善导览、咨询、餐饮、购物及娱乐等服务功能,充分体现生态自然、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风情特色。

英山温泉镇斗米畈村一角

实施“三边三化三改”(路边、湾边、水边,绿化、洁化、美化,改厨、改圈、改厕),推进国土整治、农田改造等涉农项目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四级转运体系,倡导文明卫生生活习惯,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在全县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建,开办以“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开展以“孝”为主题的道德讲堂,评选了一批道德之星。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好邻里”活动。开展“铭记党恩不忘本,自立自强奔小康”百姓宣讲活动。加大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8年,全县建成省市科技创新示范村、绿色示范乡村、宜居村庄、电商专业村、“三乡工程”示范村58个。先后有东冲河、百丈河、龙潭河等10个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乌云山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省首批旅游名村,大河冲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英山初步建成中国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漂流之乡、药材之乡、美丽田园和湖北旅游强县。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